2025年6月,余之宏利强积金组合再现辉煌,自2025年1月以来第二次跑赢整体强积金系统。是月,因美国、中国及日本股市稳步上扬,余之组合录得3.40%之升幅,超越强积金全基金表现指数(MPFR All Fund Performance Index)同期之2.93%。 余之强积金组合于2025年6月30日创下新高,结算值达港币945,168元,较2025年5月30日之港币914,100元有所增长。此番优异表现,盖因重仓于北美股票基金(North America Equity Fund),此基金乃组合中之第二大持仓。再者,中华威力基金(China Value Fund)渐次复苏,亦助推6月业绩表现
2025年7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一次提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構想,這一提議令法律專家和評論家困惑,而歷史愛好者則會心一笑:將犯罪的美國公民驅逐出境。是的,你沒有看錯——那些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有一天竟可能被逐出自己故土。 特朗普於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的一處移民拘留中心發表談話時聲稱,問題不僅限於新移民:「這些人並非新來者,乃是舊時之人,其中許多人在本國出生。我認為我們也應該把他們趕出去。這或許就是下一個任務。」其言辭直率如常,依舊令人錯愕。 夫國法憲章,為立國之本。然驅逐美國公民之舉,實屬違憲。然則近年憲法多如虛文,朝令夕改,或許此事亦不為異也。 此構想彷彿重現不列顛帝國昔日榮光。彼時,帝國有一簡單直接的妙法處置不受歡迎的子民:流放之。不列顛帝國之流放地,即所掠之殖民地,遂有澳洲,而美國亦以此間接成形。 不列顛昔日之所倚,乃澳洲廣漠無人之地。今美國無殖民地,若欲流放,試問將人送至何方?西伯利亞乎?撒哈拉沙漠乎?此地或未必歡迎美國所謂「出口」之人,即便附以單程票 此議不僅違憲,亦難執行,更有優先次序之惑。當下美國正設法阻止最優秀之人移民入境——以嚴苛簽證政策、文化排外及種種混亂為阻——卻又欲出口最不受歡迎之國民。若論「 此舉亦涉形象之危。美國自稱「地球上最偉大國家」,卻無法解決犯罪問題,竟以流放為策,豈非自損威望? 此提議最危險之處,乃其滑坡效應。今日針對暴力罪犯,明日或至逃票者、抗議者、甚至記者。將驅逐作為懲罰不良行為之工具,與其說是正義,不如說近乎反烏托邦之戲謔。 然或許此即特朗普之妙處。彼善以政策為表演藝術,提出如斯離奇之構想,無非為證其對犯罪之強硬立場。此舉何異於深夜喜劇節目之素材? 終究,此提議恐難成事。法院將否決之,外國將拒絕之,甚至最忠誠之支持者,或亦難接受因亂穿馬路而被流放。 然此議之提出,突顯政治語境變遷之劇烈。曾幾何時,美國乃接納「疲憊、貧困、渴求自由的群體」之國;今竟思量驅逐本國公民。 所當思者,非將罪犯遣往何地,而是美國能否重拾其昔日價值,復成亂世中照亮希望之燈塔。未來如何,惟有靜待「自由之邦」及「放逐之家」之新奇構想矣。
我建議,原則上外傭的最低工資應隨最低工資的上調而上調。對於前者,更合理的最低工資應該是每月7500港幣,因為與當地工人相比,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更長,每週的工作天數更多。然而,外籍家庭傭工最低工資的提高應該與本地工人最低工資的提高同步進行,因為他們的工資同樣很低。因此我建議將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資提高至每小時60港元(約每月11,040港元)。並且兩個最低工資標準都應按照跳躍式調整之前的相同機制(例如隨通貨膨脹而增加)進行調整。最後我們建議把外傭最低工資跟據合約兩年間調整:第一年上調至$6250第二年上調至$7500該政策最終是否會損害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利益?我可以參考一下之前最低工資的執行情況。在實施之前,許多專家、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擔心這會損害就業,導致失業率上升。實施最低工資後的實踐表明,失業率並未受到影響。當然,這個案例並不直接適用於 FDH 案例,儘管它確實提供了一個數據點。另一個可能最終損害 FDH 的問題是需求彈性。首先,雖然外籍家庭傭工與當地工人競爭,但我相信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市場。前者的待機時間差不多為6/24,後者的正常工作時間甚至達到12小時左右;後者只是兼職,每小時工資遠高於目前 FDH 的最低工資,甚至高於建議的新最低工資。因此,兩者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互相取代。因此這導致了一個簡單的需求彈性問題。我認為對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需求缺乏彈性,因為很難找到替代品:1)如上所述,外籍家庭傭工市場與本地市場是分開的; 2)外籍家庭傭工 (FDH) 可讓父母從事各自的工作,從而幫助中產階級家庭實現「雙薪家庭」。因此,隨著外籍家庭傭工薪資的成長百分比超過需求量的下降百分比,外籍家庭傭工的總收入就會增加。因此,儘管新的最低工資確實取代了部分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但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總薪酬整體增加了。最後,一些政治影響薪資上漲使香港乃至中國對外籍家庭傭工的來源國(尤其是菲律賓)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及印尼在中國與菲律賓就南海主權問題展開交鋒的背景下,中國香港對菲律賓和印尼的收入增加,增加了中國的籌碼。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它有助於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因為菲律賓是中國租賃的重要國家。
在港版國安法、移民潮與外資撤退的背景下,太古依然維持其地位:國泰航空、太古地產與太古可口可樂仍為本地重要經濟支柱。然而,太古與香港社會的連結是否還如過去深厚?畢可思在書中多次強調太古在十九、二十世紀間,如何建立「公司社群」:員工福利、教育津貼、醫療資源,甚至組織內部刊物與退休制度,皆為其商業成功的社會基礎。這些制度,在當時的華人社會中屬於罕見的「現代福利資本主義」實驗場。但今天的香港,面對資源壟斷與中產萎縮,這類制度早已失色。太古再未成為「僱員最想加入的企業」,更無力介入公共利益辯論。它不再是一個有能力塑造香港價值的資本體,而只是個位於香港的跨國企業。或許真正的問題不在太古本身,而在我們自己。從書中可見,太古並非從天而降的成功,它從買辦合作到市場探索,從航運冒險到制度創新,其歷史充滿風險與轉型。它的成功,在於懂得在不穩定中尋找秩序。今日的香港,雖然資本堅硬、制度健全,卻少了當年那種敢於嘗試、連結社群、從頭建立信任的動力。我們不是不能白手興家,而是缺乏容許創造的縫隙、理解風險的文化與支持社群的制度。太古的歷史教我們:企業不是資本的堆積,而是文化、策略與關係網絡的結晶。香港要走出當下的困局,不能只靠新創,更要重新學會連結——不只是技術與資本的連結,更是歷史與未來的連結。讀完《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我們不只是理解了一間公司的百年史,更是看見了一座城市如何在跨國資本、殖民治理與本地社群之間構築自己。太古並不只是「外來者」的象徵,它早已滲入我們的語言、地圖與生活,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香港的主體性,不該只是由誰來選擇「留下」與「撤退」,而應是由我們決定如何訴說、理解、延續——關於這座城市與商人移民之間,那段從未終結的故事。十九世紀的香港,真的是為中國而設,還是為洋行而生?當我們從今日回望香港的經濟骨架與城市規劃,一個名字幾乎無所不在——太古(Swire)。從太古城、太古廣場到太古地鐵站,從國泰航空、太古地產到太古糖廠與船塢,這個源自英國利物浦的小商號,如何在一個殖民地構築起龐大的企業帝國,並嵌入整個城市的發展想像?羅伯特.畢可思(Robert Bickers)的《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正是一本回應這場歷史提問的企業傳記,也是一部城市、資本與身份糾纏的現代史。但太古只是外來者嗎?它與我們這些在地香港人,真的毫無交集嗎?書中最動人的,並非僅僅是太古的殖民企業身份,而是它如何「學會」在中國做生意。1866年進入中國市場時,太古是個地道的外行人。與它同時代的怡和、和記黃埔、寶順洋行等,皆已有中國貿易經驗,唯獨太古得從零開始,靠著與華人買辦的合作逐步打開華南與長江流域的貿易通道。書中細緻描繪了太古如何從懵懂外商轉化為商業高手,關鍵人物是那些介於兩個世界的中間人——買辦。他們既熟悉中國本地政經文化,又懂得洋行操作邏輯,是太古與中國社會真正的橋梁。這些買辦,不只是太古的翻譯或經紀,更是太古集團在風雨飄搖的晚清與民初間,得以屹立不倒的核心策略資源。但買辦的地位,是否就是殖民協作者?或是他們其實也是香港早期移民商人身影的一部分?這個問題,畢可思沒有直接回答,卻留給讀者足夠的材料,思考買辦在帝國秩序中的模糊角色。1880年代,太古將公司重心從上海轉至香港。這個決定的背後,不只是戰略選擇,更是對中國政局的判斷。甲午戰爭前夕,內地市場風險劇增,港英政府在法律、金融與貿易基礎設施上的穩定性,成為吸引外資的核心優勢。太古的發展軌跡,不只是商業決策,更體現香港如何從華南邊陲港口,轉化為東亞資本流動的節點。但太古選擇香港,是否也造就了香港城市格局的單一性?從船塢到地產、從物流到航空,太古深度參與城市空間的重塑,也成為香港極少數能跨越殖民時代並延續至今的「世襲資本」。換言之,我們今日所見的「太古地鐵站」,不只是交通節點,更是資本地景的象徵。書中提到,太古雖屬英資背景,卻非完全排斥與華人商人合作。早期糖廠與船塢皆有本地資本或人力參與,國泰航空初創時亦有港商李兆基等人入股。然而,隨著公司體制化與國際化發展,這些合作關係逐步被「公司治理」、「股東責任」等英式管理制度取代。這是否反映了香港資本社會的斷層?在殖民秩序下,本地華商常需依附外資運作,才能擁有現代企業架構。而一旦進入制度化與國際化階段,本地商人就易被排除在外。太古不是例外,而是一種殖民資本主義的範本。因此,香港歷史上雖有無數移民商人成功白手起家,但他們能否進入如太古般的資本世襲體系,始終存疑。太古成功了,卻也形塑了一種近乎封閉的經濟高牆。
五月,吾之宏利強積金(Manulife MPF)投資組合表現甚佳,乃自2025年1月以來,首次超越整體強積金系統之表現。美國、中國及日本股市徐徐上揚,推高吾之強積金投資組合,於五月錄得6.25%之增幅,勝過強積金全基金表現指數(MPFR All Fund Performance Index),後者僅增3.61%。 吾之投資組合於2025年5月31日收市時,市值達港幣914,100元,較4月30日之港幣860,350元有所增長。此超越強積金系統之表現,蓋因投資組合於北美股票基金(North America Equity Fund)之第二大比重,及中國價值基金(China Value Fund)之
原本,黄之锋可以在2027年1月左右刑满出狱。经过接近五年的牢狱生活,他理应有机会重获自由,回到社会。然而,在2025年6月6日,当他仍在监狱服刑期间,港府却再度对他提出新一轮《港区国安法》控罪,指其涉嫌与外国势力勾结,危害国家安全。根据控罪内容,当局指他在2020年7月至11月期间,与流亡英国的罗冠聪等人有联系。若今次再被定罪,他面临的将不再是数年刑期,而是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的沉重惩罚。这意味着:即使他服完现时的56个月刑期,也可能永远不得释放。2025年6月6日,香港民主运动领袖黄之锋在已经服刑接近五年之际,竟在监狱内被再次以《港区国安法》拘捕,罪名为「勾结外国势力」及「危害国家安全」。据报此案涉及他在2020年7月至11月期间与流亡英国的罗冠聪等人有联系。虽然当局声称此为「新罪行」,技术上或不属于「一罪不能两审」,但这种「加控再加控」的司法操作,本质上等同对政治异见者进行制度性消声。笔者认识黄之锋已有十三年,早于2012年他仍是中学生、领导「学民思潮」发起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运动时,我已留意这位有为青年的出现。他当年虽年纪轻轻,却有清晰的思路和不凡的胆识;无论面对政府还是传媒,他的应对都展现出难得的礼貌与成熟。我亲眼见证他由一位中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声望的民主运动代表人物。今日,政权竟要将这位年轻人长期囚禁于黑牢,作为一个警示与惩罚的象征,这实在令人悲痛与震怒。黄之锋自2020年底被判入狱,现正服刑中,原定最早于2027年初可获释。但如今当局再以《国安法》新罪名加控,一旦罪成,最高可判终身监禁。这并非为了追求「法律正义」,而是赤裸裸的政治目的:确保他永不获释,让他永远消失于公共视野中。表面合法,实质为政治打压根据普通法传统,「一罪不能两审」(double jeopardy)是刑事程序中重要保障,防止一个人因同一罪行被多次起诉或审判。但今次当局则以「新罪名」落案,据悉可能涉及「勾结外国势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模糊罪名,而这些所谓「新罪」,实际上与黄之锋以往的公开言论、国际游说或民间抗争活动有关。这说明《国安法》已被当权者当作「滚动式清算」工具,为了达至长期关押政治异见者的目的,不惜在原有定罪之外,层层加控、反覆起诉。此举的终极目标,是确保黄之锋永远不会获释。本应快出狱,却或将终身监禁黄之锋自2020年年底被羁押至今,差不多已服刑五年,理论上本可于未来一两年内出狱。但如今被控《国安法》新罪,一旦罪成,刑期最重可判终身监禁。这不是司法公义,而是政治计算。当局深知黄之锋具备国际影响力,其声音可引发香港甚至国际社会的共鸣。他的自由对极权政权而言,是战略风险。因此,剥夺其未来、削弱其象征力量,成为政权的首要目标。结局会否如班禅喇嘛?更令人心寒的是:黄之锋的命运,或许会步入十一世班禅喇嘛的后尘。班禅喇嘛于1995年被中共带走,至今行踪不明,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良心犯之一。黄之锋未必会被「人间蒸发」,但其人格与信念正被制度慢慢消音、抹杀,目的就是让他成为无声的囚徒,被世界遗忘。「一国两制」彻底破产今次再度拘捕黄之锋,不但是对个人的残酷迫害,更是一个体制崩溃的标记。香港曾被允诺享有高度自治、言论与司法自由,但在《国安法》与政治清算之下,法律不再保障正义,而是成为权力的工具。这是一宗骇人听闻的事件。是自由香港步向极权深渊的悲哀见证。黄之锋不是单一受害者,而是象征整个世代的希望与失落。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6月6日港股五十年不變 暫別前好歹應談談港股,畢竟香港本是我家。 九七後極權接手,香港注定倒退。然而制度化如美國,意識形態上也會於制度、極權間稍為鐘擺;正如暴政如共產黨般,縱無選舉、無政黨輪替,路線也會於制度、極權間調整。當年首個極權死後,曾有過些好日子;如今的若失勢,也許不至太灰。 然而,在經濟大勢上香港無論人口或GDP增長皆已直跌至零,且碰上樓跌週期,今趟低迷應會稍長。不過,人口、GDP增長、政策失誤劣如日本者,實由1990衰至2012年。這十八、廿二年的呆滯已足夠清理四、五個週期過剩,懲罰鮮會甚於此期。 就當香港由2018年衰起,照數203x年料否極泰來;當然,泰來到破頂創新高,則恐要另個十年,怕且要到204x年。這樣,恒指確會五十年不變。 也許後會有期。 羅耕 [email protected]
何以一个华人家族的女性故事,能让我们重新思考香港的身份、阶级与性别? 在今日香港处于政治转型与文化重塑的关键时刻,《何家女子:三代妇女传奇》一书,不只是家族传记的回望,而是对殖民遗绪、父权秩序与中西冲突下女性位置的深刻辩证。从施氏、张静蓉到何艾龄,这三代何家女性的人生轨迹,交织出香港百多年来女性如何挣脱制度束缚、寻求主体自主的集体记忆,也折射出这座城市在时代巨轮下的文化矛盾与认同转折。 一、从无名到有声:施氏的隐身与现身 施氏,一个在十九世纪中叶被卖至香港的弱女子,其身世多由口述与家族传说构成。她的故事宛如开埠香港的倒影:混乱、漂泊、无根,却又充满求生的韧性。作为一位「涉外婚妇」,施氏并非因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6月3日經濟長勝道 還得看制度 來到最後一篇,談談大的議題:經濟長勝之道。 經濟是什麼呢?當然不只生產、消費和交易般簡單的框架;當代理念是資本主義,其真諦在於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意志。愈有這條件的增長未必最高,但經濟愈可持續。沒有自由選擇的人民沒有誘因,不事生產,不是投機取巧就是躺平頹廢,大起大落。 經濟自由是自由的一種,但長久自由下會形成強弱懸殊,結果強的壓抑弱的自由,即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失去自由;縱使政府亦可有類似行為。為了避免最終失去自由,制度便有存在的必要以保障弱者的自由。愈多人有自由,便愈多人能貢獻整體經濟。 除制度保障自由,再令經濟可持續這些保底因素外,要拔尖便要靠工具,如科技。然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亦建基於思想自由,大概也是中世紀後才有此土壤吧。至此,無論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顯然最終也追溯到制度──這正正是去年諾獎所頒予的。 看官,北半球的歐美幾世紀來富裕,直觀的分別就在這文明制度。亞洲時至今日,所有政權皆仍貪污腐敗,縱日、韓、香港亦然,故這些地區縱曾富貴亦僅某時代而已,難以千秋萬世。特朗普正面衝擊這種制度,即使他最終能消滅對手,他也是另類極權,假若制度不再,美國的前景得須另眼相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昔日美國學校,體罰乃常見之紀律手段,諸如笞擊、杖打,皆用以抑不端之行,欲養恭敬之心,防自戀之病,杜未來犯規之患。然今世,體罰漸被視為過時、嚴苛,且害子弟之情志與心智成長。 然則,觀各州禁用體罰之數據,卻見一令人寒心之關聯:美國校園槍擊事件隨之劇增。本文欲探1970年至2024年之趨勢,揭示體罰衰減與校園槍擊激增之巧合,進而質疑現代教育改革之意外後果,並呼籲謹慎平衡紀律、安全與學子福祉。 上世紀七十年代,體罰於美國學校盛行,惟新澤西州自1867年禁用之。斯時校園槍擊甚罕,據K-12校園槍擊數據庫(K-12 SSDB),七十年代年均約15案,八九十年代年均20案。至1990年,九州已禁體罰,校園安 資料來源:校園槍擊數據來自 K-12 SSDB,禁止體罰的州數據來自全國教育協會(NEA),數據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 1999年科倫拜高中槍擊案,震驚世人,適逢體罰禁令加速,至2000年,27州已禁用。禁令續擴,2016年,31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共32地)禁之,至2024年,計33州,含2023年新增之愛達荷與肯塔基。同期,校 學生往往為暴力之源。依K-12 SSDB,43%槍手乃學生,多因爭執而發。2024年喬治亞州阿帕拉契高中槍擊案,一14歲少年殺四人、傷九人,斯例也。1966年至2025年,2581宗槍擊案中,1011宗源於爭執 體罰之衰,反映以學子為本之教育理念,欲重福祉而輕懲罰,意甚善也。然斯舉是否付出代價?贊體罰者謂,其能使犯錯者刻骨銘心,抑暴力,養恭敬。體罰盛行之時,學生似較少兇殞,欺凌亦少。今體罰既衰,校園槍擊激增,無體罰之紀 反對者斥體罰殞地,引研究指其害心智。然數據發人深省。槍械易得—76%武器來自家中—固為一因,然若學子真性平和,會訴諸槍械乎?美國教育,於進步之志下,是否無意中助長暴力?零容忍政策與心理健康危機加劇問題,然體罰衰 事實無可否認:體罰消退,校園槍擊激增。此非欲美化嚴苛之舊制,乃質疑現代改革是否忽略平衡之道。應續禁體罰,抑或重審其效,以減學子之暴?此問留待心理學士探之。
2025年6月,余之宏利强积金组合再现辉煌,自2025年1月以来第二次跑赢整体强积金系统。是月,因美国、中国及日本股市稳步上扬,余之组合录得3.40%之升幅,超越强积金全基金表现指数(MPFR All Fund Performance Index)同期之2.93%。 余之强积金组合于2025年6月30日创下新高,结算值达港币945,168元,较2025年5月30日之港币914,100元有所增长。此番优异表现,盖因重仓于北美股票基金(North America Equity Fund),此基金乃组合中之第二大持仓。再者,中华威力基金(China Value Fund)渐次复苏,亦助推6月业绩表现
安東尼
2个月前
五月,吾之宏利強積金(Manulife MPF)投資組合表現甚佳,乃自2025年1月以來,首次超越整體強積金系統之表現。美國、中國及日本股市徐徐上揚,推高吾之強積金投資組合,於五月錄得6.25%之增幅,勝過強積金全基金表現指數(MPFR All Fund Performance Index),後者僅增3.61%。 吾之投資組合於2025年5月31日收市時,市值達港幣914,100元,較4月30日之港幣860,350元有所增長。此超越強積金系統之表現,蓋因投資組合於北美股票基金(North America Equity Fund)之第二大比重,及中國價值基金(China Value Fund)之
安東尼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6月6日港股五十年不變 暫別前好歹應談談港股,畢竟香港本是我家。 九七後極權接手,香港注定倒退。然而制度化如美國,意識形態上也會於制度、極權間稍為鐘擺;正如暴政如共產黨般,縱無選舉、無政黨輪替,路線也會於制度、極權間調整。當年首個極權死後,曾有過些好日子;如今的若失勢,也許不至太灰。 然而,在經濟大勢上香港無論人口或GDP增長皆已直跌至零,且碰上樓跌週期,今趟低迷應會稍長。不過,人口、GDP增長、政策失誤劣如日本者,實由1990衰至2012年。這十八、廿二年的呆滯已足夠清理四、五個週期過剩,懲罰鮮會甚於此期。 就當香港由2018年衰起,照數203x年料否極泰來;當然,泰來到破頂創新高,則恐要另個十年,怕且要到204x年。這樣,恒指確會五十年不變。 也許後會有期。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3个月前
投資股市,無需精通金融學問或掌握繁複模型。依循簡明邏輯,人皆可察市場故事背後之機遇。全球兩大電動車製造翹楚——中國比亞迪與美國特斯拉——其直接比較,揭示投機熱潮如何孕育價值投資之良機。 二者皆為電動車市場之領軍,2024年比亞迪(176萬輛)與特斯拉(179萬輛)之電動車產量旗鼓相當,堪稱勢均力敵,宜作同類比較。 比亞迪創於1995年,2025年過去12個月(TTM)收入逾1,140.5億美元,專注電動車及電池之實質產出。特斯拉創於2003年,同期收入稍遜,約957.2億美元。然,特斯拉之市值竟約為比亞迪之六倍,如表所示。 資料來源:Companies Market Cap, 數字截至2025年6月1日 斯差異非源於基本面,乃市場觀感使然:比亞迪打造親民電動車,服務廣大市場;特斯拉則販賣未來之高端願景。散戶投資者為此願景所迷,推高特斯拉估值,遠超其當前財務真貌。 斯現象非特斯拉獨有。今之市場,尤美國,估值常脫離資產、產量、利潤等具體指標,轉依品牌與投機樂觀主義而定。譬如一襲成本百美元之夾克,加一尊貴標誌,遂售千美元,名曰「高端」。投資者非僅購公司股票,乃購其生活方式或故事。特斯拉乃昂貴之夾克,比亞迪則為以公道價格打造優質之工坊。簡言之,比亞迪 此脫節反映市場文化,情緒蓋過實質。股價日益非映公司成就,乃映投資者之期盼。對沖基金與市場熱情放大斯效,估值成觀感之博弈,而非業績之呈現。結果如何?投資者或不慎重投機而輕實質,冒市場劇烈修正之險。 斯幻象非無代價。膨脹之估值未必造就更強之企業,反或滋長投資者、消費者及董事會之過度自信。歷史明證,夢想構築之泡沫終將破裂,屆時現實必予嚴酷清算。 真價值存於基本面:供應鏈、生產能力、經得檢驗之利潤率。投資者可依市盈率、收入增長、產能等指標,辨識如比亞迪之低估機遇。 作為電動車雙雄,比亞迪與特斯拉形成鮮明對比:比亞迪專注價格親民與自產電池,具成本優勢;特斯拉則以高端品牌推高市值。立足實質產出之企業,如比亞迪,提醒吾人,可持續增長無需華麗敘事。投資前,當自問:吾所支持,乃堅實事業,抑或僅一逝夢乎?
安東尼
3个月前
2025年,金價因市肆波動、川普政府關稅威脅及美國通脹隱憂,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之際,驟然上漲。依據SPDR金信託(GLD),追隨現貨金價者,截至2025年5月30日,年內已升25.39%。而范艾克金礦ETF(GDX),追蹤金礦股者,則飆升43.32%。 斯乃投資者之關鍵疑問:今欲投金或金礦股,是否已失良機?吾以為雖稍晚,然猶存獲利之可能。余於本年錯失漲勢,然於5月21日以49美元購入GDX,加入Interactive Brokers之投資組合。以下,吾將闡述入市之由,並析GDX較GLD為優之因。 金礦股何以獨秀 金價之估值,難矣,蓋其依供需與技術趨勢而定,無固定準繩。然金礦公司則有可量之盈餘,投資之選擇較明。 金價連動之槓桿:金價上揚,礦商之利潤增幅每逾金價本身。金無收益,唯礦商能生現金流,且分紅派息,斯乃 經營精進: 自2011年金市盛況終結,礦商已改進經營之道。昔日過度舉債,購劣質礦場,金價回落則虧損 低估與成長並存:金礦股相較金價及其歷史盈餘,估值偏低。GDX涵63檔股票,如Newmont Cor 相對金價之折價:自2008年至2025年5月,GDX相對金價折價逾67%,顯示金礦股與金價歷史價差 金礦股對金價之溢價/折價圖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2008年1月1日至2025年5月30日,數據由安東尼整理計
安東尼
3个月前
V小姐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5月30日鉑怎爆上? 近兩年半金價倍翻,銀價亦然,但四大貴金屬中的鈀無反應,而鉑最近終爆上。 鉑價雖幾棍抽上了百元,但以近三、四年闊一點眼光看,鉑仍主要於850至1,100元間上落,是次會否破位?破得幾遠和多久呢?鉑無自身拼圖,但可跟當年銀價拼。 此圖不新而曾刊他處,更新過後可見有效測到是次爆上,但圖料屬小型、小幅。當年經驗是整個爆上維持40多個交易日,但首逾30日只更上層樓,真正噴發僅尾5至10個交易日。按此由上週計起,是次爆上料可延至7月上旬,但噴發則要等到7月。 金是貨幣鉑不是。純商品的特性是供求皆窄,結果是無風不起浪,一起卻瘋狂。不少商品週期卅年不發市,發市當卅年,百年兩、三次,牛短急熊長緩,本性如此。 操作屬賭博類,錯邊須守止蝕。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3个月前
V小姐
3个月前
V小姐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5月23日長牛完未? 一個長牛背後總有長線因素驅動,是次應是AI。那今潮AI和美股長牛完未呢? 標指P/E現25倍,說平不平但話貴亦不貴。均值迴歸原則是由under會變over。觀乎標指P/E長期均值約18、22,這潮長牛由低於此值升至到價,理應會升至超值。 卅四年前後標指P/E拼圖亦料如此,即是次P/E長牛尚有兩年許。回到標指本身,長牛日子未必準確對應:對上兩次P/E長牛於1971和1993年結束,但標指本身的則於1968和2000年。至於AI,機器學習始於2000年代初,迄今已廿年,對於一浪技術,由無到有、少到多計,廿年已差不多,即使未完亦概已進下半場。 由此可見,無論基本因素(AI)或價(標指)及其比例(P/E),尚餘大概幾年。短一些以週期計,標指現縱可再創新高,但十年後未必會比現水平高出很多。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3个月前
V小姐
3个月前
V小姐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5月16日德牛中場 近云錢離美股四散他方,尤到歐洲。的確,環顧一眾股市,似僅德指DAX破頂。 廿七年七個月前後的DAX拼圖所見,目前德股儼如1997年尾時處大牛市中段,整固過後尚有三季升浪至明年初,屆時再整固後再展尾浪明秋完成牛市。真這樂觀? 德股能否倍翻未知,也許升幅未必跟足,但基本因素卻不難解釋。不知不覺間,德國實質GDP已連續七季按年收縮。衰退通常甚少一口氣逾兩年,故時間上似近尾。何況今趟衰退確不像樣──自2023年秋衰起至今,DAX不斷破頂,確實衰得有趣。 衰退市尚如此,不衰自然不得了。一旦俄烏休戰,而中美仍戰令歐洲漁人得利,可見睇好德股的故仔其實早已擺在枱面,只欠一個藉口讓大行帶頭大規模將之炒起。 圖料本月底再輕輕稍插一腳後旋即開始爆上。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2025年4月,全球股市因美中貿易爭端,承賣壓之重,斯乃美國總統特朗普氏之關稅政策所激,雖影響未甚劇烈。吾之宏利強積金組合(「強積金組合」)月內微跌0.72%,總值降至港幣860,350元,稍遜於MPFR 所有基金表現指數之0.61%跌幅。然,時至5月12,組合已復甦,月內回升4.54%,足見其勢。 吾甚病中國股市之前景,擬增持宏利MPF中華威力基金,因其估值誘人,且長趨上昇。詳析後所述。 年迄今,強積金組合累跌3.18%,跑輸MPFR指數之2.07%升幅。此乃因組合持宏利MPF北美股票基金約25%,而北美股市2025年疲弱,與MPF大市偏重中國股市者相異。然,吾自2024年末調整配置,減北美 2023至2024年期間,吾之組合因重倉北美股票基金,表現超群。然,自2024年末,鑑於美國股市估值過高,吾減其敞口,增中華威力基金,但中國股市敞口猶低於MPF大市。 組合仍以中國股市為重,中華威力基金佔34%,為最大持倉,其次為美股基金約25%。宏利MPF日本股票基金持股逾15%,於四月表現最佳。 四月,中國股市稍遜,美國股市則見回穩。然,吾堅信中國市場之潛力,蓋其估值低廉,技術動能強勁。iShares MSCI China ETF (MCHI) 較三年均值折讓45%,且高於200日簡單移動平均線(S 資料來源:Futu,截至2025年5月9日 組合偏重中國股市,基於三要因: 全球市況動盪,部分因美國特朗普政府之貿易政策。關稅與政策變動,或擾亂供應鏈,影響中國股市。然,中國市場估值甚低,足以抵禦外來衝擊,組合之多元配置,亦減集中風險。 據2025年四月Wolters Kluwer 藍籌經濟指標調查,未來十二月,美國「輕滯脹」之概率達63%。雖預測未必真,美國股市風險猶存,惟美國企業多具全球業務,影響稍緩,謹慎為宜。 吾之強積金組合,傾重中國股市,欲乘其低估與動能之利,同時謹持美國市場之敞口。雖近績稍遜,然調整中國股市之策,佐以嚴謹風險管理,當使組合復甦,長遠增長可期。
安東尼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巴郡(伯克希爾)(BRK.A / BRK.B)以保險業為基,輔以多元價值股票之金融重鎮,近日因重大消息,名動四方。2025年5月3日,傳奇主席兼行政總監畢菲特(Warren Buffett),年94,宣退,股價遂急挫。然其後迅速回升,足見投資者對巴郡根基之信心。此引一問:今是否購股之機?答案在下文,斯乃吾三載持股之由。 畢菲特年94,其退乃意料中事,蓋無人可久居總裁之位。5月之宣,僅時機耳,非震驚。巴郡,金融巨擘也,運作如精密機構,非家族之業。其規範之制,確保無畢菲特,亦穩。試觀蘋果(AAPL):2011年喬布斯逝,庫克繼之,雖乏遠見之譏,利潤猶盛。同理,畢菲特之退,乃至他日之殞,難撼巴郡。情
安東尼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5月9日古金‧今幣 幣圈、fintech界勢必看好比特幣。幣市總值無疑曾自十年八載前的幾十億(bn)美元幾何級數式躍升至疫後的幾十萬億(tn)元;但須承認,過去四年仍徘徊於2兆。 這種現象跟金市的「黃金十年」一樣。自1970年代初廢金本位後,金飆過十年,但此後十年黃金變爛銅。其實,十年足夠讓資產泡沫化和新興的市場成熟化,如2000年代的油價和1920年代的美股。歷史經驗所見,這種十年狂飆過後,往往有廿年唞。 這種十年狂升廿年停之象,未見過一整個市場發展階段的幣圈教徒是難理解的。從當年金價和今日比特幣價發展所見(此圖不宜短線測價),前景似是橫行多於單邊。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5月2日波波啓示 說美股難玩嗎?年初見頂後3月始急挫,劇本並不新鮮,試過多次。說易玩嗎?如斯大幅上落震走不少人。美股的波幅未必拼到好圖,但波幅的波幅則見十年循環。 如圖所料,VVIX確如十年前般短暫見頂,但踩上一格後不似會回,新常態從昔日90以下變為之上。怎理解波幅的波幅高了?波幅即VIX是一個月內標指有多大上落,而波幅的波幅高了即是VIX的波幅高了,意指標指時而窄幅、時而大上落,故難測。 以前VVIX能稍領先VIX,皆因跌市較有秩序,VIX升得漸進。但當指數暴挫、VIX動輒突飆時,其波幅即VVIX也呈相若模式,故亦突飆,使兩者時差接近消失。 這可能跟愈來愈多AI自動操盤有關。同類AI以類近數據訓練,結果行為相似,令市直上直落。反而人肉操盤各有睇法,不至於此。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4月25日金牛至今秋 金價升進3字頭後始趨波動,無他,說驚通脹但通脹跌,金升之初雖有基本面,但現漸脫離並已始泡沫化。泡沫本義是愈升愈急,最終偏離基本而爆,問題是幾時。 跟1980年代比較的拼圖更新過後,可見現將結束第二段升浪,時為一、兩週內;第一升浪為2011至15年熊市後的2016至20年。第三或最後升浪勢必急勁,多於一、兩季內完成。圖料尾浪將為時一季至8月底。那幅度呢? 從來拼圖度時間準過度空間。今天通脹沒如1980年般失控,會否呈此尖頂成疑。然則目前調整確未必太深,料跌盡五、七百元。至於8月終極頂,目測較有把握為5,500元,再高則可遇不可求。這類終極高/低,通常見到開價亦做不到。 泡爆以後,跌回來亦以3,000元為底,故此前買者別恐;當然,無息收是另回事。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4个月前
V小姐
4个月前
本周,我们将聚焦于2025年夏季预期的关键近期催化剂,特别是那些预计在短期内实现的。InflaRx N.V. (NASDAQ:IFRX) 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针对补体系统激活产物的单克隆抗体,旨在治疗危及生命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资产IFX-1是一种静脉注射的抗C5a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处于针对汗腺炎(HS)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等罕见自体免疫疾病的第二阶段开发。除了IFX-1,该公司还在推进INF904,一种新型口服C5aR1抑制剂,作为其更广泛策略的一部分,以解决补体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NF904设计为以高亲和力和选择性结合到C5aR1在脂质双层中的变构位点,阻断C5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激活。临床前研究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与目前市场上的C5正在进行的INF904第二阶段a篮子试验,于2024年12月开始给药,正在评估75名患者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益处的潜在迹象 - 45名患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和30名患有HS。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包括28天的治疗阶段和随后的28天观察期。主要终点集中在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和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INF904良好的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数据使其成为慢性自体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潜在同类最佳药物。InflaRx认为CSU和HS各自代表着超过10亿美元的可解决市场,INF904还在免疫学、肾脏学、神经学和血液学等更广泛的应用中进行探索。第二阶段a试验的顶线数据预Lisata Therapeutics (NASDAQ:LSTA) 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针对晚期实体瘤和其他严重疾病的创新疗法。该公司的主要项目certepetide(LSTA1)正在第二阶段a BOLSTER试验中进行研究,用于治疗肝内胆管癌(CCA),这是一种罕见且具有侵略性的肝癌,治疗选择有限。Certepetide已被FDA授予孤儿药资格(ODD),反映了这一适应症中未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该药物正在评估作为标准护理(SoC)化疗的附加治疗,代表了Lisata针对难治性癌症的最先进临床资产。BOLSTER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的第二阶段a研究,正在美国的多个中心进行。它包括两个队列:先前未接受治疗的CCA患者和在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在加速入组后,一线队列的招募比计划提前了近六个月完成,使Lisata能够将其顶线数据读出时间表提前至2025年中期。2024年9月,公司开始在二线队列中给药,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全部入组。该试验旨在评估certepetide与SoC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SoC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主要终点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一线CCA队列的顶线结果预计将于2025年8月31日前公布。Nuvalent (NASDAQ:NUVL) 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专注于开发针对基因定义癌症患者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成立于2019年,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针对关键致癌驱动因素的管道,包括特定的KRAS突变。其主要临床资产zidesamtinib(NVL-520)正在进行的ARROS-1第一/二阶段试验中进行评估,用于治疗晚期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其他ROS1阳性实体瘤。Zidesamtinib已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资格(BTD),并设计用于解决已知的耐药突变,同时最小化与早期ROS1抑制剂常见的脱靶效应。ARROS-1研究是一项关键的、注册意图的剂量递增和扩展试验,评估zidesamtinib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该试验包括TKI初治和TKI预处理的患者,跨越五个扩展队列,第一阶段专注于确定的第二阶段剂量(RP2D),第二阶段评估由盲法独立中央审查(BICR)评估的客观反应率(ORR)。截至2024年底,已有430名患者入组该研究,TKI预处理的NSCLC人群的关键数据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公布。这些数据将支持潜在的新药申请(NDA)提交,目标为2025年中期。Nuvalent还在与FDA讨论基于TKI初治患者的持续数据,朝向更广泛的、线路无关的适应症的加速开发途径。
V小姐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4月18日兩操作位 七年前後,又是特朗普,又是關稅戰,美股又是1月見頂,又是次季挫。縮命? 特朗普上屆時並無一埋位即開戰,而是拖至2018年才打,故時差七年而非八年。七年前後之別,在於當年之前並無孳息曲線倒掛,當年沒有衰退,失業率還在下跌。今舖截然不同,故當年無熊不等於今舖無,當年首個跌浪僅逾一成,今已超過兩成。 短線睇,也許4、5月間應完成首輪造腳,恰巧另些拼圖也有此預示。至於下半年V彈也在預計之中,但即使當年無熊調整也衰收尾呈M字回落,今舖看來只有更劣,起碼彈不易破頂,跌則更易穿底,儘管今年全年埋單計也許似大上落多於失重直落。 縱貿戰最終縮窄至僅中美兩國打,殺傷力亦不低。對食勢者而言,今年的操作位看來仍僅立夏、立冬各一。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5个月前
V小姐
5个月前
V小姐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4月11日又大蕭條? 美股日前在關稅背景下大冧,坊間都在跟大蕭條比,包括美股。 美股在1929股災前P/E達30倍許,而兩個月前見頂時僅25倍許,還未及當年。據NBER紀錄美國衰退始自1929年8月,股市9月見頂,而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則遲至1930年6月中才生效。顯然,關稅導致股災、大蕭條之說,在時序上完全站不住腳。 追本溯源,若未曾長升泡沫過又哪來股災?比較兩段歷史,皆先有呆滯十幾年,再有咆哮的十年,分別在於2010年代有量寬水浸市,升得靚,而咆哮1920年代則無。1920年代後期,歷史尚短的美股經歷首度瘋癲,相對於九十二年後則市場成熟得多。 當年有連翻政策錯誤,今天則有科技突破利好,解釋了緣何今不是大蕭條跌市;而如圖所見,道指事實上亦沒重蹈當年的覆轍。宜慎妨妖言惑眾。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5个月前
V小姐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羅耕〈財經DNA〉2025年4月4日債市測股 早輪還講金髮女郎,如今市跌如此,終於想起衰退,進而醒起孳息曲線倒掛。 倒掛測衰之所以教人氣憤,還因訊號太早兼不準時──領先四至六季且誤差大,但這卻是其正宗本質。等到衰退埋身,不少人早已忘記了這訊號,甚至已認定失準。 須知這倒掛不是普通一個經濟指標,而是集全球最有眼光最有錢的債市看法──最叻的炒手最大的盤,都在債而非股。債市睇到達四至六季,股市只睇到一、兩季。 長短息差測美股,要測按年變幅;附圖更新過後時差修正至兩年,短線有偏差,但大方向尚可。圖料今年美股要按年跌好幾成;以坊間兩成為熊界,這無疑是熊市。 較諸之前熊市,今次(藍線)所料的為時不短,且料跌幅不小。債佬一早睇到,只是股佬轉了熊市仍能保持樂觀。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5个月前
V小姐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財經DNA〉2025年3月28日東升西降? 敝欄由報紙搬到這裏,且看可撐幾耐。近月講東升西降,謂美股升夠輪到亞洲。 無反對的,美股貴到離譜自要調整,而中港這邊殘得過分可彈。然而西升十年,東降也已十年,背後不無基本因素:近有東邊樓跌去槓桿有排衰,遠的有大國囂張,西方去之。這十年間大國經濟增長直線向下,AI抄得幾勁也難阻世界工廠生意流失。 行之有效的A股拼圖預料確在趨升,但拉勻年均數個巴仙,扣通脹後原地踏步。盛轉衰初,股市多會轉移陣地,由美轉歐,由歐轉亞。但隨着敗象漸出,轉無可轉,終歸也是避險收場。圖料今年後期A股似要跟外圍轉弱(框),儘管跌幅相對有限。 全球持續狂印銀紙,各地股市水漲船高,持續橫行的股市已是大輸家。什麼東升西降,還好意思大聲疾呼。 羅耕 [email protected]
羅耕
5个月前
V小姐
10个月前
V小姐
10个月前
在我們的全球醫療保健週刊中,本週的重點是尋找生物技術公司在第四季度的關鍵股票催化劑。 Corcept Therapeutics Incorporated(NASDAQ:CORT)是一家專注於發現、開發及商業化調節皮質醇活性藥物的製藥公司。該公司市值為51億美元,估計現金餘額為5.235億美元。Corcept最為人知的藥物是Korlym(米非司酮),這是一種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庫欣氏症治療藥物。該公司的藥物管線包含relacorilant,一種用於治療因腎上腺良性腫瘤引起的庫欣氏症的關鍵實驗藥物。第二階段的III期試驗(稱為GRADIENT)已完成入組,137名患者被隨機分配
V小姐
10个月前
在本周的全球医药行业周刊中,我们重点关注生物科技公司的关键股票催化剂。 Atara Biotherapeutics(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TRA)市值约为 4,180 万美元,专注于开发针对癌症和自体免疫疾病的 T 细胞免疫疗法。该公司的主要候选药物 tabelecleucel (tab-cel) 正在开发用于治疗 Epstein-Barr 病毒阳性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Tabelecleucel 的临床开发仍是首要任务。 FDA 已将PDUFA 优先审查日期定为2025 年1 月15 日。 Tabelecleucel 对于这种罕见的适应症拥有突破性治疗指定(BTD),批准可以巩固Atara 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地位,有可能在EBV 相关疾病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Axsome Therapeutics Inc.(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XSM)是一家后期生物制药公司,市值为 38.8 亿美元,致力于开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该公司有一种已批准的产品(治疗忧郁症的 Auvelity),并且正在开发针对阿兹海默症、偏头痛和发作性睡病的多种候选药物。 Axsome 从 Auvelity 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为未来的成长做好了准备。 即将到来的关键催化剂是PDUFA 对AXS-07 的决定,该决定是美洛昔康和利扎曲普坦的组合,用于治疗偏头痛,预计将于2025 年1 月31 日发布。的偏头痛治疗相比,AXS-07 已显示出优越的疗效潜力,并且具有积极的前景这一决定可能会大幅扩大 Axsome 的商业产品组合和市场占有率。 SpringWorks Therapeutics Inc.(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WTX)市值约为 19.3 亿美元,专注于靶向肿瘤治疗。其产品线包括罕见疾病和癌症的研究性治疗方法,包括 MEK 抑制剂 Mirdametinib。在财务上,该公司得到了健康的现金余额的支持,尽管该公司仍处于开发阶段,没有主要产品收入。 Mirdametinib 正在开发用于治疗 1 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FDA 已授予优先审查权, PDUFA 日期为 2025 年 2 月 28 日。 Mesoblast Limited(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ESO)是一家专注于开发细胞疗法的再生医学公司。该公司市值约为 10.5 亿美元,正在致力于 RYONCIL (remestemcel-L) 的商业化,主要用于治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小儿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aGVHD)。 即将到来的关键催化剂是RYONCIL 的PDUFA 日期,定于2025 年1 月7 日。未满足需求,可能为 Mesoblast 带来重大的商业成功。
V小姐
11个月前
2025年7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一次提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構想,這一提議令法律專家和評論家困惑,而歷史愛好者則會心一笑:將犯罪的美國公民驅逐出境。是的,你沒有看錯——那些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有一天竟可能被逐出自己故土。 特朗普於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的一處移民拘留中心發表談話時聲稱,問題不僅限於新移民:「這些人並非新來者,乃是舊時之人,其中許多人在本國出生。我認為我們也應該把他們趕出去。這或許就是下一個任務。」其言辭直率如常,依舊令人錯愕。 夫國法憲章,為立國之本。然驅逐美國公民之舉,實屬違憲。然則近年憲法多如虛文,朝令夕改,或許此事亦不為異也。 此構想彷彿重現不列顛帝國昔日榮光。彼時,帝國有一簡單直接的妙法處置不受歡迎的子民:流放之。不列顛帝國之流放地,即所掠之殖民地,遂有澳洲,而美國亦以此間接成形。 不列顛昔日之所倚,乃澳洲廣漠無人之地。今美國無殖民地,若欲流放,試問將人送至何方?西伯利亞乎?撒哈拉沙漠乎?此地或未必歡迎美國所謂「出口」之人,即便附以單程票 此議不僅違憲,亦難執行,更有優先次序之惑。當下美國正設法阻止最優秀之人移民入境——以嚴苛簽證政策、文化排外及種種混亂為阻——卻又欲出口最不受歡迎之國民。若論「 此舉亦涉形象之危。美國自稱「地球上最偉大國家」,卻無法解決犯罪問題,竟以流放為策,豈非自損威望? 此提議最危險之處,乃其滑坡效應。今日針對暴力罪犯,明日或至逃票者、抗議者、甚至記者。將驅逐作為懲罰不良行為之工具,與其說是正義,不如說近乎反烏托邦之戲謔。 然或許此即特朗普之妙處。彼善以政策為表演藝術,提出如斯離奇之構想,無非為證其對犯罪之強硬立場。此舉何異於深夜喜劇節目之素材? 終究,此提議恐難成事。法院將否決之,外國將拒絕之,甚至最忠誠之支持者,或亦難接受因亂穿馬路而被流放。 然此議之提出,突顯政治語境變遷之劇烈。曾幾何時,美國乃接納「疲憊、貧困、渴求自由的群體」之國;今竟思量驅逐本國公民。 所當思者,非將罪犯遣往何地,而是美國能否重拾其昔日價值,復成亂世中照亮希望之燈塔。未來如何,惟有靜待「自由之邦」及「放逐之家」之新奇構想矣。
安東尼
2个月前
我建議,原則上外傭的最低工資應隨最低工資的上調而上調。對於前者,更合理的最低工資應該是每月7500港幣,因為與當地工人相比,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更長,每週的工作天數更多。然而,外籍家庭傭工最低工資的提高應該與本地工人最低工資的提高同步進行,因為他們的工資同樣很低。因此我建議將本地工人的最低工資提高至每小時60港元(約每月11,040港元)。並且兩個最低工資標準都應按照跳躍式調整之前的相同機制(例如隨通貨膨脹而增加)進行調整。最後我們建議把外傭最低工資跟據合約兩年間調整:第一年上調至$6250第二年上調至$7500該政策最終是否會損害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利益?我可以參考一下之前最低工資的執行情況。在實施之前,許多專家、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擔心這會損害就業,導致失業率上升。實施最低工資後的實踐表明,失業率並未受到影響。當然,這個案例並不直接適用於 FDH 案例,儘管它確實提供了一個數據點。另一個可能最終損害 FDH 的問題是需求彈性。首先,雖然外籍家庭傭工與當地工人競爭,但我相信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市場。前者的待機時間差不多為6/24,後者的正常工作時間甚至達到12小時左右;後者只是兼職,每小時工資遠高於目前 FDH 的最低工資,甚至高於建議的新最低工資。因此,兩者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互相取代。因此這導致了一個簡單的需求彈性問題。我認為對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需求缺乏彈性,因為很難找到替代品:1)如上所述,外籍家庭傭工市場與本地市場是分開的; 2)外籍家庭傭工 (FDH) 可讓父母從事各自的工作,從而幫助中產階級家庭實現「雙薪家庭」。因此,隨著外籍家庭傭工薪資的成長百分比超過需求量的下降百分比,外籍家庭傭工的總收入就會增加。因此,儘管新的最低工資確實取代了部分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但外籍家庭傭工和本地工人的總薪酬整體增加了。最後,一些政治影響薪資上漲使香港乃至中國對外籍家庭傭工的來源國(尤其是菲律賓)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及印尼在中國與菲律賓就南海主權問題展開交鋒的背景下,中國香港對菲律賓和印尼的收入增加,增加了中國的籌碼。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它有助於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倡議,因為菲律賓是中國租賃的重要國家。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2个月前
原本,黄之锋可以在2027年1月左右刑满出狱。经过接近五年的牢狱生活,他理应有机会重获自由,回到社会。然而,在2025年6月6日,当他仍在监狱服刑期间,港府却再度对他提出新一轮《港区国安法》控罪,指其涉嫌与外国势力勾结,危害国家安全。根据控罪内容,当局指他在2020年7月至11月期间,与流亡英国的罗冠聪等人有联系。若今次再被定罪,他面临的将不再是数年刑期,而是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的沉重惩罚。这意味着:即使他服完现时的56个月刑期,也可能永远不得释放。2025年6月6日,香港民主运动领袖黄之锋在已经服刑接近五年之际,竟在监狱内被再次以《港区国安法》拘捕,罪名为「勾结外国势力」及「危害国家安全」。据报此案涉及他在2020年7月至11月期间与流亡英国的罗冠聪等人有联系。虽然当局声称此为「新罪行」,技术上或不属于「一罪不能两审」,但这种「加控再加控」的司法操作,本质上等同对政治异见者进行制度性消声。笔者认识黄之锋已有十三年,早于2012年他仍是中学生、领导「学民思潮」发起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运动时,我已留意这位有为青年的出现。他当年虽年纪轻轻,却有清晰的思路和不凡的胆识;无论面对政府还是传媒,他的应对都展现出难得的礼貌与成熟。我亲眼见证他由一位中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声望的民主运动代表人物。今日,政权竟要将这位年轻人长期囚禁于黑牢,作为一个警示与惩罚的象征,这实在令人悲痛与震怒。黄之锋自2020年底被判入狱,现正服刑中,原定最早于2027年初可获释。但如今当局再以《国安法》新罪名加控,一旦罪成,最高可判终身监禁。这并非为了追求「法律正义」,而是赤裸裸的政治目的:确保他永不获释,让他永远消失于公共视野中。表面合法,实质为政治打压根据普通法传统,「一罪不能两审」(double jeopardy)是刑事程序中重要保障,防止一个人因同一罪行被多次起诉或审判。但今次当局则以「新罪名」落案,据悉可能涉及「勾结外国势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模糊罪名,而这些所谓「新罪」,实际上与黄之锋以往的公开言论、国际游说或民间抗争活动有关。这说明《国安法》已被当权者当作「滚动式清算」工具,为了达至长期关押政治异见者的目的,不惜在原有定罪之外,层层加控、反覆起诉。此举的终极目标,是确保黄之锋永远不会获释。本应快出狱,却或将终身监禁黄之锋自2020年年底被羁押至今,差不多已服刑五年,理论上本可于未来一两年内出狱。但如今被控《国安法》新罪,一旦罪成,刑期最重可判终身监禁。这不是司法公义,而是政治计算。当局深知黄之锋具备国际影响力,其声音可引发香港甚至国际社会的共鸣。他的自由对极权政权而言,是战略风险。因此,剥夺其未来、削弱其象征力量,成为政权的首要目标。结局会否如班禅喇嘛?更令人心寒的是:黄之锋的命运,或许会步入十一世班禅喇嘛的后尘。班禅喇嘛于1995年被中共带走,至今行踪不明,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良心犯之一。黄之锋未必会被「人间蒸发」,但其人格与信念正被制度慢慢消音、抹杀,目的就是让他成为无声的囚徒,被世界遗忘。「一国两制」彻底破产今次再度拘捕黄之锋,不但是对个人的残酷迫害,更是一个体制崩溃的标记。香港曾被允诺享有高度自治、言论与司法自由,但在《国安法》与政治清算之下,法律不再保障正义,而是成为权力的工具。这是一宗骇人听闻的事件。是自由香港步向极权深渊的悲哀见证。黄之锋不是单一受害者,而是象征整个世代的希望与失落。
錢志健
3个月前
自从清末的自强运动和立宪改革以来,一直到第一共和(中华民国)和第二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障碍在于未能有效地运用宪法以掣肘当权者。第一共和无论是在军阀时期还是蒋中正的统治下,基本上都未能真正受到宪法的约束,尽管在军阀统治期间曾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尊重宪法和国民议会。总体而言,可以说中国民主与自由的失败就在于宪政的失败。中国最新版本的宪法于1980年代制定,包含过时的条款以及限制自由并削弱权力分立的条款,致力于为现代中国提供一部新的宪法,使之适合一个自由的中国。新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核心内容总结如下:1) 召开宪法制宪会议,由中国各省和直辖市的代表组成。具体而言,每个省和直辖市跟据人口比例决定,共计243位代表,逐条审议并重写宪法。2) 新宪法应该确立自由原则、权力分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3) 行政部门(国务院)应该是非党派性的,包括总理和副总理在内的所有人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4) 总理由四位副总理协议选出,当选的总理将任命其继任副总理。5) 全国人大由每个省和直辖市选出的243位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在县级和村级代表中选出,而县级和村级代表则由当地民众选举产生。人大的分配将由各省人口比例决定。6) 人大中的243名代表将选举一位主席,主持人大的议程及审核法案的次序。7) 现时的政协将被纳入立法系统,并由各行各业以比例代表选出。8) 一名代表可同时是人大委员及政协委员,亦可分别从属人大及政协。9) 各政协代表选出一位政协委员长,负责决定将议案呈请人大的次序。10) 立法的呈序由政协制定政策开始,再交由人大表决。11) 司法机关由总统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确保宪法的正确运作,这部新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12) 总统和另外五位首席法官组成宪法法院,负责对国务院执行的政策或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进行司法审查。当司法审查案件出现3-3平局时,总统拥有决定性一票。13) 总统可以主动起诉立法机关或国务院违宪,并由宪法法院审讯。14) 总统是三权之首(司法的总统、行政的总理和立法的主席)并兼任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15) 军队效忠于宪法,由司法部门的总统领导。16) 行政系统及司法制度包括总统皆严守政治中立,总统从六位最高法官协商产生,总统将拣出他的继任最高法官。17) 基于立法机构是民主投票产生,因此原则上经民选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只要不违宪法,皆可实施 (Legislative supremacy)。同时修改宪法的程序需先由政协以三份二议席提出,再呈请人大以三份二议席通过。18) 新中国将先由五个自治区,两个特区,四个直辖市,及廿三省组成。 其中,五个自治区各自投票选择维持现状或成为特别行政区。两个特区则以投票方式决定维持 一国两制或并入中央政府,成为直辖市。19)台湾地区亦应举行投票,选择维持现状或并入中国,成为特别行政区。20) 各个特别行政区亦需制定各自的基本法,以厘清该特区与中央之间关系。21) 各个特区的一至两个官方语言将由各特区个别选择。22) 除军事及外交之外,特区拥有自身的制度包括立法、行政、及司法权。各特区选举制度亦纯属各自特区的内政。23) 各特区有各自的基本法,由中央政府与各特区票选代表协商而成新宪法确立了权力分立的原则,并将更多权力倾斜给司法部门,因为中国过去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法治实践的失败。通过将总统和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置于司法部门,希望法治原则和新宪法能够得到有效遵守。香港方面,基本法重点更改如下:1) 基本法以香港的两个官方语言————英语及繁体字写成,若中英版本有所不同,则以英文版本为准。2) 确定人大释法只限于外交及军事层面,并只能由终审法院法官呈请人大释法,人大及香港行政、立法机关皆不能呈请人大释法。3) 与世界各地的宪法一样,基本法仅用于限制及阐释政府权力,不存在公民或任何法人违反基本法的情况。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4个月前
经过过去二十八年的蹂躏及中港政府的无限曲解,很多人认为一国两制及基本法已经过时并声誉破产了,以后香港的发展只能在港独及并入大陆两个极端中二选一。我们认为要捍卫香港自由无须走向极端的独立,只需重返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初衷并加入或强调收改其中两三条条例即可。有这种极端想法的同路人其实也不无道理。很多东西原义是好的,却被摧残得不可修复或只少公关上不宜再提。立场法会功能组别便是一例。功能组别的原意是让立法会有不同职业的代表,比起地区直选更能反映各行各业的情况及意见。彭定康的新九组便是让所有属于某职业的人也有权利投票该职业的代表,结果令各行业在立法会皆有其代议仕。但随着后来共产党将功能组别的选民基础大幅缩小至公司票及行业内小数既利益者的票,功能组别便公关破产了。有庞大选民基础的功能组别不再被考虑,整个功能组别被打成是反民主、既得利益的代名词,确立了地区直选才是立法机关民主化的道路,即便功能组别若被善用可能能达到更佳的民主效果。一国两制便是陷入了这种公关危机。基本法因多年的曲解、一国两制经历过去几次的失败让很多人认为一国两制已经破产更甚是从来只是一个骗局。我们之所以不这样看除了因为独立或并入皆是极端选项,重返一国两制初心及严受基本法才是最能平衡各方利益并为香港带来最大自由的选项。首先基本法本来是一本挺自由、司法独立及各种自由包括言论自由的宪法。里面除了有大量保障人权的条例外,更重要的是确立了香港的半独立地位,也就是除了外交、军事外的事务皆由特区自己决定(包括普选问题)。只是中央不停在基本法上潜建释法并忽略执行其保障人权的条款,才会使基本法及一国两制的声誉如此狼藉。另外,我们也考虑到独立虽是最能保障香港自身利益的选项,但它只是一个留于空谈、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主义产物。且看台湾,其有美国长期支持,并有台海天险可收,更己脱离中国大陆统治接近八十年,也未能宣报独来。相反香港独立的选项不要说中共必然打压,甚至西方民主社会也劝喻香港不要走独立之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返回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初心才是对香港自由民主经济独立的最佳保障。这不是回头路————因为根本从未好好实施过,也不是过时————而是最适未来香港民主自由的起点。就好像最近李嘉诚卖巴拿马运河货柜码头的争议,基本法原本已确立了私有产权:香港基本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条文:第六条:这条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在不违反基本法的情况下,香港有权根据自身的法律制度保障私人财产。具体来说,这意味着香港可以自行立法来保护财产权,并且无论是对物权还是对债权,都应该依法保障。第105条:这条文规定了香港特区要保护私人财产的权利,包括合法的财产不会被非法侵占,并且禁止征收财产,除非是基于公共需要且按法定程序进行赔偿。具体来说,第105条中指出:香港特区应保护财产权,禁止对财产的非法侵害。在征收财产的情况下,必须符合合理和必要的公共目的,并且要按公正的赔偿标准支付赔偿。第16条:该条文对香港特区的立法权进行规定,允许香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立法,但其立法过程和内容不得违反基本法的要求,包括对财产权的保护。简而言之,香港基本法中的第6条和第105条是主要保障财产权的条文,强调了对私人财产的尊重、保护,以及征收财产的必要程序和赔偿要求。以上由AI产生的基本法条款基本上就两个原则:1)禁止对财产的非法侵害。也就是说产权上的拥有权、转移权、及收入权需受保护。2)即使以国家安全为由征用或破坏私有财产,也需有必要程序(例如通过法院)及等额赔偿(以此例来说就是那千多亿港元的对价)所以其实基本法或一国两制1.0皆能保障李嘉诚在此交易的权利。只是政府及中央网顾基本法,强行影响这个商业决定。至于防止中央再曲解潜建基本法,我们认为加入或重新强调两三条条款即可:1) 基本法以香港的两个官方语言————英语及繁体字写成,若中英版本有所不同,则以英文版本为准。2) 人大释法只限于外交及军事层面,并只能由终审法院法官呈请人大释法,人大及香港行政、立法机关皆不能单方面呈请或执行人大释法。3) 与世界各地的宪法一样,基本法仅用于限制及阐释政府权力,不存在公民或任何法人违反基本法的情况。*黄色部份以Chatgpt4写成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4个月前
我认为维多利亚港填海比大屿山或北都会填海更有价值。我建议连接港岛东和九龙东。这不会对位于九龙西的货柜码头造成干扰。我未来将在岛东和九龙东填海造地的土地称为维多利亚城。多利亚城的价值远在北方或一些离岛,因为它更接近香港中部,更容易成为我们的中央商务区。另外,填海工程过程也更容易,因为填海工程只是从曼哈顿扩大现有土地,而大屿山和离岛岛的填海工程大部分都是从无到有填海而成的。该计划面临的最大的是《边境保护条例》和环保组织的反对声音。此前可在国会亲政府的立场下轻松调整,以适应填海工程;如果政府坚持填海工程,国会很可能会通过一个法律来取代纪念碑的《保护港口条例》。至于目前,我相信已经存在更环保的恢复方法。政府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填海过程,应该有对环境友好的填海方法。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诺曼·道奇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作家,因其在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他曾在大脑重塑的背景下讨论过色情内容。在《改变大脑》一书中,他解释了过度观看色情内容如何改变神经通路,强化强迫行为并改变性偏好。他认为,大脑会适应重复的刺激,这意味着频繁接触色情内容会导致耐受性,需要更多极端内容才能达到相同的兴奋水平。这可能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因为大脑可能会习惯于人工刺激而不是自然的亲密关系。他的观点与人们对色情对心理健康、多巴胺调节和行为成瘾的影响的更广泛担忧相一致。此外,色情影片和手淫会降低出生率,因为它是实际性行为的替代品。鉴于色情的有害影响,我将其与香烟和酒精归为同一类别。既然我们对这两种东西征收高额税款以阻止人们消费它们,那么为什么不对同样有害的色情作品征收呢?主要的障碍是如何征收这种税。我目前还没有关于如何征收的好的个人建议,但会继续寻找。Deep Seek 还提供了几种征收色情税的方法,包括参考销售税、利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以及对托管成人内容的平台征收强制性许可费。*绿色部分由 Deep Seek 生成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经验案例研究目前,台湾是唯一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国家(自2019年起)。单是人权和社会约束性的加强就足以提升台湾在西方国家的形象。抛开名声不谈,同性婚姻合法化也为台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首先,台湾的LGBTQ+旅游人数增加。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同性伙伴可能会选择台湾婚礼和蜜月的目的地,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进步的社会政策可以使台湾对国际企业和人才产生吸引力,特别是那些重视信任和包容性的企业和人才。香港案例虽然同性婚姻合法化对香港有利,但香港与台湾之间存在一些社会和政治差异,使得香港的情况与台湾有显着不同。但无论如何,同性婚姻合法化对来说香港最终是利大于弊。如上所述,其坚持是社会和政治的。社会上,香港社会对同性恋爱情比较封闭,更别说同性婚姻了。同性恋,这意味着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合法婚姻。同性恋在香港仍属于禁止,这意味着社会尚未准备好接受同性婚姻。政治上,中国大陆仍对同性婚姻持封闭态度(尽管有传言称中国大陆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与香港相同)。中央政府可能不喜欢香港这种进步的社会运动。但正如上文所述,我们仍然相信同性婚姻在香港是可行的。首先,除了受益于同性婚姻旅游之外,同性婚姻合法化象征着吸引更多的内地和国际人才,他们往往会在香港停留更长时间,因为到时候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在香港建立家庭。内地可以把香港同性婚姻合法化对人才吸引力的试验点,再次证明香港对中央政府的价值。其次,由于同性恋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异性恋与同性恋者之间的平等。虽然政府或西方公司的职位普遍承认 LGBT权利,但中小企业大多仍没有这样的条款,可能会限制同性恋者。虽然这些中小企业仍会面临机会平等委员会的指控,但社会仍保持中立,甚至更糟糕的是,仍然站在这些中小企业抗议中。因此,应该进行大量的社会宣传,促进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支持。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首先,我对香港各水源的百分比份额进行深度调查。香港的供水主要有三个来源:本地水源、来自广东省的东江和淡化水。以下是各份额的大致分布:东江水:香港供水的大部分(约70-80%)来自广东省的东江。这是香港本地水资源有限的主要原因当地产量:当地水源(包括水库收集的雨水)约占总供应量的 20-30%。然而,这一比例可能会因降雨模式的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海水淡化:作为香港实现水源多元化和加强水安全的努力的一部分,海水淡化的贡献率虽小但正在增长,目前约为1-2%。近年来投入使用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厂预计会逐渐增加这一份额。这些百分比会根据降雨量、用水需求和基础设施等因素而波动。海水淡化厂所占比例显然较小,且当地产水来源依降雨模式有很大差异。因此,香港的大部分供水都来自中国大陆的东江水。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有二:首先,水是一种稀缺资源,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测,未来几年水将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而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因向香港供水而受到一定阻碍;第二,目前东江水价高于市场均衡价,内地认为向香港供应稀缺水源是负担,而香港则认为他们为内地水资源支付了过高的费用。总而言之,内地和香港对于现行安排都不满意,形成双输局面。因此,建造更多的海水淡化厂是实现水源多样化的唯一选择。更多海水淡化厂的选址等具体实施措施仍有待更多资讯。初步计划在大屿山、长洲或南丫岛等离岛,以及将军澳(扩建)兴建。在所有方案中,我主张扩建现有的将军澳海水淡化厂,在大屿山及离岛区兴建新的海水淡化厂。前者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扩大现有设施应该是所有选择中最便宜、最简单的。后者以现时政府的北大屿山发展计画及明日大屿山愿景为基础。政府应该考虑在这些新开发案中建造海水淡化厂。*绿色部分由Deepseek产生。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背景與介紹中國於2005年徹底改革了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政策,使人民幣根據貿易份額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不過,大部分權重仍屬於美元。這意味著人民幣的估值主要取決於美元的趨勢,這引發了過度依賴美元而過度依賴美國的問題。因此,無論從戰略角度或經濟角度,人民幣掛鉤制度都應該進行改革。更遠在我們討論將人民幣與一籃子商品掛鉤的想法之前,我們應該評估最直觀的解決方案,即取消所有貨幣掛鉤,讓人民幣成為像美元或歐元一樣的法定貨幣。法定貨幣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它成為掛鉤一籃子貨幣的劣質替代品。一是易受投機性和不利因素衝擊,資本流入流出的暢通前景不明朗。其次,從美元的損害來看,法定貨幣意味著政府必須依靠利率調節來維護其價值並實施貨幣政策。過度依賴利率來實施貨幣政策,會扭曲利率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物價訊號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國政府打算取消資本流動限製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我們需要找到法定貨幣的替代方案。而讓人民幣與一籃子商品掛鉤,則是史蒂芬·N.S.提出的富有創意且明智的建議。張先生,值得考慮。執行首先,選擇一籃20-40種商品,例如原油、玉米、穀物、大豆、小麥、棉花等。二是讓每種商品都選擇一個以人民幣計價的期貨市場。第三,以年初各類商品的成交額為權重,制定商品指數。權重每年重新計算一次。我建議該指數應該從10K開始,並模仿香港管理這種聯繫匯率制的方式。例如,指數為10K,允許波動範圍是9500到10500(當政府想要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可以調整這個範圍)。同樣的,當人民幣貶值到9500的低位時,政府可以透過買入一籃子商品的期貨合約來實施通貨膨脹,從而使指數貶值並收縮市場上的人民幣供應。而該指數每年都會根據前一年每種商品的貿易價值進行重新平衡。人民幣盯住一籃商品的優勢1. 政府無需實體持有一籃子商品(與其他聯繫匯率制不同,例如香港的聯繫匯率制需要累積美元儲備來捍衛聯繫匯率制),因為期貨市場的交易足以捍衛聯繫匯率制。2. 它擺脫了對美元和其他主要貨幣(如歐元、日圓和其他 G10 貨幣)的依賴。人民幣最終可以與主要貨幣(主要是美元)競爭。其他較小的經濟體也完全有可能與人民幣掛鉤,因為與上述其他法定貨幣不同,人民幣具有具體的東西(商品)。3、利率將完全由市場決定,政府不再需要透過利率來實施貨幣政策。利率是重要的(資本)價格,最好還是交還給市場決定。法定貨幣需要時時調整利率,並扭曲這個重要的價格訊號。4.不再需要外匯存底。這意味著近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可以逐步在市場上出售,為市場或國有企業釋放大量資金。5.中國將做好取消資本流入和流出限制的準備,因為盯住一籃子商品的匯率很難被投機或發動惡意攻勢。由於一籃子商品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根據該指數簡單地印鈔來為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提供資金,中國是這些商品市場的最大參與者,對人民幣進行投機性攻擊的可能性極小,因為投機者需要同時操縱20-40個商品市場,這在實踐中是無法做到的。香港和 CNH 的作用由於人民幣或人民幣市場的改革風險太大、規模太大,難以實施。最好先在較小的離岸人民幣貨幣上試驗這項政策,因此,香港可以介入成為CNH離岸人民幣貨幣的最大交易中心。人民幣或人民幣市場的改革風險太大、規模太大,難以實施。最好先在較小的離岸人民幣貨幣上試驗這項政策,因此,香港可以介入成為CNH離岸人民幣貨幣的最大交易中心。中央政府可以簡單地監控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情況,以確定是否實施與在岸人民幣掛鉤的政策。這將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如何協助中國發展的典範。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前文提到的遗产税/赠与税是解决政府结构性和纵向性赤字的。对于短期赤字而言,我认为征收奢侈品税将增加政府收入和扩大税基来减少部分赤字。我们初步建议1万港币以上的奢侈品一税征收8%的税额。在1998年至2004年上税预算赤字期间引发热议的销售税,奢侈品税影响并不大。这可能更多地影响游客,尤其是来但从我在香港亚太研究所的研究中我发现,与外国游客相比,内地游客在购物上的支出更多,而且他们购买的商品大多是进口奢侈品。因此,即使奢侈品税有少量香港的消费,由于奢侈品销售对附加值的贡献较小,GDP支出不太可能因奢侈品消费而受到严重影响。*税率及税级有待政府内部部门更准确的统计。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背景和介绍香港政府至今已连续三年出现收支平衡赤字,累计赤字达三千一百亿港元。虽然政府和财政司司长认为赤字只是短期现象,但赤字极有可能演变为结构性赤字。与美国和中国等可以将债务货币化的大型经济体不同,香港作为一个小型且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由于三项限制,无法这样做或无限期地举债。首先,政府必须维持联系汇率制度,这意味着我们的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外包”给美联储。其次,基本法规定香港政府必须保持收支平衡,不得举债。最后,结构性政府赤字最终会降低或耗尽政府储备,就业市场(因为政府是香港最大的雇主)将受到抑制,消费支出将大幅下降。长期或结构性问题的根源是政府税基狭窄。政府已经谈论扩大税基二十年了。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例如销售税,但这些政策都被认为使税法复杂化,并且具有倒退性质(即穷人支付的收入百分比高于富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规定了扩大税基或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支出的三个标准:1)不得干扰大众的生活。2)富人或有能力的人应该为穷人或无能力的人支付更多,这意味着用户支付他们的费用。3)不得损害香港的竞争力,即简单的税法。但我们注意到,这三个标准是一种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因此满足一个标准往往会损害另一个标准。因此,问题不是完全满足这三个标准,而是尽可能少地损害它们。我们认为应该恢复2006年为简化税法而废除的遗产税(赠与税)。它扩大了税基,并违反了三项标准中最少的一项。首先,由于赠与税针对的是香港最富裕的人群,因此对大众的影响最小。其次,富人显然要缴纳更多税款。第三,它确实使香港的税法变得有些复杂,从而削弱了香港的竞争力。但我注意到,赠与税只会影响最富裕的居民,而大多数被吸引到香港的人才都来自中产阶级。总的来说,它损害了三项标准。我注意到政府正在推出其他更琐碎的措施来减少开支和增加收入。这些措施大多涉及削减福利支出(从而影响大众)或增加服务费(再次影响大众),更不用说这些措施都是短期的琐碎措施,在减少赤字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遗产税着眼于长期,并增加了更可观的政府收入。实施:公私合作及正面回馈我建议政府从遗产价值港币3亿起开始征税,因为中产的定义是100万至3亿(不包括自住物业),这样它只针对富裕阶层,不会给中产或下层阶级增加负担。建议的税级如下:资产价值(港币) 税率 估计此等级人数*3亿 15%10亿 20%50亿 25%100亿 30%*香港财富分配有待政府统计最重要的是,如果遗产纳税人成立公益组织(如东华三院)或基金会(如团结香港基金会),他们可获得高达5000万港币的免税额。长远来看,这将减少政府在福利方面的开支,而且几乎是永久性的。另外,我建议,由于福利相关人员需求减少而减少的公务员,将优先在由此产生的公益组织中工作。这也将减少政府的开支。总而言之,这种税收减免是政府十年来一直倡导的一种公私合作形式。它只是将政府在福利和相关公务员方面的开支转移到私营部门(公益组织),这有点像“小政府、大私营部门”的遗留问题。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6个月前
在港版國安法、移民潮與外資撤退的背景下,太古依然維持其地位:國泰航空、太古地產與太古可口可樂仍為本地重要經濟支柱。然而,太古與香港社會的連結是否還如過去深厚?畢可思在書中多次強調太古在十九、二十世紀間,如何建立「公司社群」:員工福利、教育津貼、醫療資源,甚至組織內部刊物與退休制度,皆為其商業成功的社會基礎。這些制度,在當時的華人社會中屬於罕見的「現代福利資本主義」實驗場。但今天的香港,面對資源壟斷與中產萎縮,這類制度早已失色。太古再未成為「僱員最想加入的企業」,更無力介入公共利益辯論。它不再是一個有能力塑造香港價值的資本體,而只是個位於香港的跨國企業。或許真正的問題不在太古本身,而在我們自己。從書中可見,太古並非從天而降的成功,它從買辦合作到市場探索,從航運冒險到制度創新,其歷史充滿風險與轉型。它的成功,在於懂得在不穩定中尋找秩序。今日的香港,雖然資本堅硬、制度健全,卻少了當年那種敢於嘗試、連結社群、從頭建立信任的動力。我們不是不能白手興家,而是缺乏容許創造的縫隙、理解風險的文化與支持社群的制度。太古的歷史教我們:企業不是資本的堆積,而是文化、策略與關係網絡的結晶。香港要走出當下的困局,不能只靠新創,更要重新學會連結——不只是技術與資本的連結,更是歷史與未來的連結。讀完《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我們不只是理解了一間公司的百年史,更是看見了一座城市如何在跨國資本、殖民治理與本地社群之間構築自己。太古並不只是「外來者」的象徵,它早已滲入我們的語言、地圖與生活,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香港的主體性,不該只是由誰來選擇「留下」與「撤退」,而應是由我們決定如何訴說、理解、延續——關於這座城市與商人移民之間,那段從未終結的故事。十九世紀的香港,真的是為中國而設,還是為洋行而生?當我們從今日回望香港的經濟骨架與城市規劃,一個名字幾乎無所不在——太古(Swire)。從太古城、太古廣場到太古地鐵站,從國泰航空、太古地產到太古糖廠與船塢,這個源自英國利物浦的小商號,如何在一個殖民地構築起龐大的企業帝國,並嵌入整個城市的發展想像?羅伯特.畢可思(Robert Bickers)的《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正是一本回應這場歷史提問的企業傳記,也是一部城市、資本與身份糾纏的現代史。但太古只是外來者嗎?它與我們這些在地香港人,真的毫無交集嗎?書中最動人的,並非僅僅是太古的殖民企業身份,而是它如何「學會」在中國做生意。1866年進入中國市場時,太古是個地道的外行人。與它同時代的怡和、和記黃埔、寶順洋行等,皆已有中國貿易經驗,唯獨太古得從零開始,靠著與華人買辦的合作逐步打開華南與長江流域的貿易通道。書中細緻描繪了太古如何從懵懂外商轉化為商業高手,關鍵人物是那些介於兩個世界的中間人——買辦。他們既熟悉中國本地政經文化,又懂得洋行操作邏輯,是太古與中國社會真正的橋梁。這些買辦,不只是太古的翻譯或經紀,更是太古集團在風雨飄搖的晚清與民初間,得以屹立不倒的核心策略資源。但買辦的地位,是否就是殖民協作者?或是他們其實也是香港早期移民商人身影的一部分?這個問題,畢可思沒有直接回答,卻留給讀者足夠的材料,思考買辦在帝國秩序中的模糊角色。1880年代,太古將公司重心從上海轉至香港。這個決定的背後,不只是戰略選擇,更是對中國政局的判斷。甲午戰爭前夕,內地市場風險劇增,港英政府在法律、金融與貿易基礎設施上的穩定性,成為吸引外資的核心優勢。太古的發展軌跡,不只是商業決策,更體現香港如何從華南邊陲港口,轉化為東亞資本流動的節點。但太古選擇香港,是否也造就了香港城市格局的單一性?從船塢到地產、從物流到航空,太古深度參與城市空間的重塑,也成為香港極少數能跨越殖民時代並延續至今的「世襲資本」。換言之,我們今日所見的「太古地鐵站」,不只是交通節點,更是資本地景的象徵。書中提到,太古雖屬英資背景,卻非完全排斥與華人商人合作。早期糖廠與船塢皆有本地資本或人力參與,國泰航空初創時亦有港商李兆基等人入股。然而,隨著公司體制化與國際化發展,這些合作關係逐步被「公司治理」、「股東責任」等英式管理制度取代。這是否反映了香港資本社會的斷層?在殖民秩序下,本地華商常需依附外資運作,才能擁有現代企業架構。而一旦進入制度化與國際化階段,本地商人就易被排除在外。太古不是例外,而是一種殖民資本主義的範本。因此,香港歷史上雖有無數移民商人成功白手起家,但他們能否進入如太古般的資本世襲體系,始終存疑。太古成功了,卻也形塑了一種近乎封閉的經濟高牆。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3个月前
昔日美國學校,體罰乃常見之紀律手段,諸如笞擊、杖打,皆用以抑不端之行,欲養恭敬之心,防自戀之病,杜未來犯規之患。然今世,體罰漸被視為過時、嚴苛,且害子弟之情志與心智成長。 然則,觀各州禁用體罰之數據,卻見一令人寒心之關聯:美國校園槍擊事件隨之劇增。本文欲探1970年至2024年之趨勢,揭示體罰衰減與校園槍擊激增之巧合,進而質疑現代教育改革之意外後果,並呼籲謹慎平衡紀律、安全與學子福祉。 上世紀七十年代,體罰於美國學校盛行,惟新澤西州自1867年禁用之。斯時校園槍擊甚罕,據K-12校園槍擊數據庫(K-12 SSDB),七十年代年均約15案,八九十年代年均20案。至1990年,九州已禁體罰,校園安 資料來源:校園槍擊數據來自 K-12 SSDB,禁止體罰的州數據來自全國教育協會(NEA),數據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 1999年科倫拜高中槍擊案,震驚世人,適逢體罰禁令加速,至2000年,27州已禁用。禁令續擴,2016年,31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共32地)禁之,至2024年,計33州,含2023年新增之愛達荷與肯塔基。同期,校 學生往往為暴力之源。依K-12 SSDB,43%槍手乃學生,多因爭執而發。2024年喬治亞州阿帕拉契高中槍擊案,一14歲少年殺四人、傷九人,斯例也。1966年至2025年,2581宗槍擊案中,1011宗源於爭執 體罰之衰,反映以學子為本之教育理念,欲重福祉而輕懲罰,意甚善也。然斯舉是否付出代價?贊體罰者謂,其能使犯錯者刻骨銘心,抑暴力,養恭敬。體罰盛行之時,學生似較少兇殞,欺凌亦少。今體罰既衰,校園槍擊激增,無體罰之紀 反對者斥體罰殞地,引研究指其害心智。然數據發人深省。槍械易得—76%武器來自家中—固為一因,然若學子真性平和,會訴諸槍械乎?美國教育,於進步之志下,是否無意中助長暴力?零容忍政策與心理健康危機加劇問題,然體罰衰 事實無可否認:體罰消退,校園槍擊激增。此非欲美化嚴苛之舊制,乃質疑現代改革是否忽略平衡之道。應續禁體罰,抑或重審其效,以減學子之暴?此問留待心理學士探之。
安東尼
3个月前
你有否想過,一個家族企業的全球擴張,為何會被視為一場撤退?李嘉誠,這位從塑膠花工場起家、縱橫華資商界數十載的「超人」,一度是香港拼搏精神的代名詞。然而,近年在中國與香港政經環境急劇轉變之下,他的企業策略卻轉而被解讀為「撤資」、「去香港化」,甚至成為輿論批判的箭靶。但若我們回到原點——他從哪裡來?他經歷過什麼?他如何建立起這個龐大的企業帝國?又為何最終選擇漸行漸遠?夏萍《李嘉誠傳》或可為我們提供一個細緻而充滿矛盾的理解視角。 「超人」不是天降,是從逃難潮州仔走出來的 李嘉誠並非富家子弟。他於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童年因日軍入侵而輾轉流離,最終定居香港。父親早逝,他自十五歲起便需養家糊口。正如《李嘉誠傳》中所描繪,他最早在舅父的鐘錶行當 這段創業史不只是個人奮鬥故事,更是戰後香港整體移民社會的縮影:一代華人移民在殖民地香港的夾縫中尋找空間、累積資本、逐步建立起華資企業的話語權。若無戰亂的逃難經歷、移民城市的 從「塑膠花王國」轉型為地產帝國 六十年代,塑膠工業已漸見飽和,李嘉誠在多次轉型中展現驚人的眼光。他大膽進軍地產市場,尤其在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之後,港英政府主導的殖民秩序動搖,不少歐資企業陸續撤資,留下 這場併購,不只是商業操作,更是一種象徵性逆轉:一個潮州仔,在殖民權力高牆上,開出一道缺口。《李嘉誠傳》中不乏描述此併購案細節——包括其如何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贏得談判,如何讓英 從「香港之光」到「背棄香港」 問題來了:這樣一位曾為港人驕傲的代表人物,為何會在回歸後逐步從香港輿論場中跌落神壇? 李嘉誠在2010年代後期開始重新調整資產配置,逐步將部分資金轉向海外市場,尤以歐洲為主,媒體與輿論開始出現「撤資」說法,甚至有官媒文章批評其「不愛國」、「不挺中央政策」。尤 從《李嘉誠傳》觀之,這位「寧肯賠錢都不想惹麻煩」的商人,對政治向來敬而遠之。他支持慈善與教育,卻極少高調表態,曾言「政治無關我」。但正是這種在殖民時代行得通的「政經分離」原 他的撤資,是精明還是退場? 在資產大舉轉往歐洲、英國與加拿大的背景下,李嘉誠的全球資產配置策略,的確展現出對中國市場與香港風險的高度警惕。這種行為可視為一種風險管理,也可被批評為缺乏承擔。然而,我們也 書中提及,李嘉誠雖然淡出實際管理,但仍長期關注政策變化與國際形勢。在2015年股市動盪、2016年港獨爭議、2019年社會運動與疫情交錯期間,他的每一筆資金轉移都被解讀為一 李嘉誠留給香港的貢獻 李嘉誠從來不是政治人物,他的貢獻也未必在於提出價值觀,而在於示範了一條由個人—家族—社群—資本的連接路徑。《李嘉誠傳》多次記錄其對醫療、教育的捐獻——設立汕頭大學、李嘉誠基 他留下的是大量城市地標(如港島東)、龐大就業與財富創造、但也留下高地價政策與財富極端集中下的都市焦慮。他既是建設者,也是壟斷象徵——既代表「香港做得到」,也象徵「香港早已固 結語:今天的我們,還能期待下一個「李嘉誠」嗎? 在一個不再鼓勵獨立思考、不再容許沉默不語的政經環境中,「李嘉誠式」的企業家似乎成了過去式。他所代表的香港,是一個相信市場規律、自我進修與「做得好會被看到」的年代。而如今的香 閱讀《李嘉誠傳》,我們不只是閱讀一位商人的發跡史,更是在回望一段已然消逝的城市哲學。那是一種相信制度與個人努力可建立信任的信念;是一種「做實事、不說空話」的文化;也是一種可 當香港變得不再能孕育「白手興家」的傳奇時,也許我們該問的,是這城市的基因,是否已與李嘉誠所熟悉的那個時代,徹底割裂。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3个月前
今天的香港,還可能出現另一個「白手興家」的故事嗎?在資產階級已固化、樓市與政權深度交纏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幼稚。然而翻開《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我們看到的卻不是虛幻的傳奇,而是一部制度未成形時的社會自組圖譜:在英殖統治極少涉足的早期百年裡,是誰提供了教育、醫療與基本社會秩序?這些並不是殖民政府的職責重點——根據鄭宏泰與高皓的研究,在1841到1941年間,港英政府對華人社群的管理多數停留於司法與稅收層面,社會服務、教育與醫療等大量需求,實質上仰賴民間家族集資與興辦 。 家族,不只是經濟單位,更是信任的容器? 當我們重讀《白手興家》時會發現,香港的早期發展並非純粹資本推動的結果,而是「家族—社群—市場」三角關 羅文錦並非殖民統治者眼中的理想合作對象,他與政府的關係介乎協商與制衡之間,但他能獲得社會廣泛支持,正 這種信任機制,在今日香港正日漸凋零。無論是財團辦報、跨代傳承基金,還是政治與商界人物的家族關係,公眾 新時代的家族失語:從「社群連結」到「體制嵌入」 在《白手興家》的家族故事中,有一項共通特點:這些家族大多在制度未完善之前起家,在無法依靠政府的時代自 當家族成為政協、人大代表,或進入選舉委員會成為建制政治參與者的一環,他們的社會角色便由「秩序創造者」 曾經李光耀在新加坡強調政府與家族企業的清晰劃界,今日香港卻朝著相反方向前行:地產財團幾乎影響所有政策 香港的「家族政治」與國際比較:新加坡、台灣與我們的距離 回望亞洲其他地區,我們可見不同的「家族與社會」模式。新加坡的家族企業在政策框架下受限於反貪機構監管, 但香港呢?《白手興家》展示的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時代——那時候沒有政策補貼、沒有特權通道、沒有「合作框架 我們是否能讓新一代的家族或企業,重新透過實質社會貢獻來獲得社會認可,而非單靠政治接軌?如果不能,那麼 家族記憶的政治與文化隱退:從祠堂、家書到公共敘事的缺席 另一層被忽略的轉變,是家族記憶如何逐漸退出香港的公共敘事。過去的宗祠文化、家族檔案、族譜撰修,是一種 《白手興家》中不少篇章提及家族如何透過文書記錄、族產分配、集體決議維持家道與社會影響力,例如李石朋家 當這種文化被消解,家族被簡化為「權貴」或「資產」代名詞,我們也失去了一種用歷史治理當下的能力。今天的 結語:我們要的是傳奇,還是現實可複製的社會動能? 《白手興家》之所以仍值得細讀,不是因為它讓人懷舊或感動,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套被遺忘的治理原則:當社會 今天的香港正值分岔點。制度仍在,但信任已損;財富仍有,但社會連結斷裂;公務猶存,但公共性不再。我們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白手興家」便不只是歷史,更是未來的密碼。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4个月前
不列顛,即今之英國,世人多譽為民主堅城。然其盛名之下,隱一憂患:階升之機——超越出身之可能——對眾人而言,常不可得。數據與親歷者之述,皆顯一諷刺之象:不列顛民主之盛名,或反抑其向上之途。 不列顛民主,《經濟學人》譽之為「全民主」並全球排名十八,頗具公平之象。然階升之況,則另述一物語。 試觀翟德爾(Jade Joddle),伯明罕人士,年32,持大學學位,欲於營銷業建功,卻困於零售販賣之職,難入權貴主導之脈絡。彼女於2024年YouTube頻道言:「非僅勤勞可致,乃在於識人之多寡。」其公開之志,映不列顛眾人之共病:進取之障,無處不在。 Jade Joddle 云:不列顛階升無望,勿枉費心力。 財政研究所(IFS)之數據,證翟德爾之困境。聯合王國之階升,隨地域與族群而異甚。北英格蘭、米德蘭或少數族裔,較倫敦等富庶之地,障礙尤多。父母之財,愈發定子嗣之收入,尤自70年代後生者為甚。至28歲,高階升地之男子,較低階升地者,多賺8,700英鎊;女子則差8,100英鎊。此數,顯一制度:出身常勝於才。 不列顛民主,何以階升滯緩?其階級之制,雖今不如昔之顯,猶塑機會之途。入名校、結權脈,勝於才幹之重。多數首相,皆出伊頓、牛津,足見貴胄之勢猶存。馬卓安(John Major)出身寒微,異數也。選民或無意,卻每重權貴出身之領袖,循環不已。 不列顛之經濟,亦與有責。資本之制,利既得者,促進階升之策——如教育均資——則後於人。反觀如中國,重視平等教育與社福,階升較暢。香港讀者或識教育為成功之徑,然不列顛此道,崎嶇不平。 不列顛果真重階升乎?其民主之志,標榜平等,實則利於高位者。平坦之場,雖美,階級與權勢猶為障。此矛盾,引一問:民主若固不平等之制,公平可得乎? 欲解此,需真思。對翟德爾輩,及不列顛民主之志,欲使機遇與志向相副,乃值得一試之志。
安東尼
4个月前
你可曾試過,站在一個自小長大的地方,卻忽然覺得它變得陌生?並非因街道翻新或市容改變,而是你忽然察覺:過去熟悉的一切,或許從未被真正理解過。那種感覺,彷彿失語,又像是被抽走了解釋世界的詞彙。半個世紀前,英國人類學家芭芭拉・華德(Barbara E. Ward)曾在香港長期生活與研究,留下了一系列有關社會結構、文化行為與宗教意識的田野觀察。她在2010年遺作結集成書,名為《Through Other Eyes: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Conscious Models" — Mostly in Hong Kong》,不僅是對殖民地社會的紀錄,更是一種對「如何觀看他人看世界的方式」的深刻反思。當下的香港,正處於一個難以用單一政治語言概括的斷裂時代:自由空間收窄,社群撕裂加劇,國族敘事全面主導,而個體解釋自身的方式被壓縮。在此時回望華德筆下的香港,我們或許應學習她的方法——暫時放下我們習慣的解釋框架,以「他者之眼」重新觀看。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4个月前
教宗方濟各逝世,天主教徒例行哀悼,也有教徒對於這位教宗生前的言行,尤其對中國的建交問題,極為不滿。教宗逝世前,美國副總統范斯曾到訪,二十年來從來沒有一位美國副總統單獨訪問梵蒂岡,范斯去了,與教宗閉門會談,顯示以范斯為首的美國傳統主義者,以及美國的天主教徒,對教宗近年的軟弱和鄉愿表達不滿。世界越紛亂,人心越迷茫,亦即梵蒂岡的權威越低落。尤其社交媒體與TiK ToK攻佔人類的下一代,梵蒂岡和聖公會必須有一個態度。青少年越玩手提電話,越會遠離教堂。理由很簡單:兩小時的彌撒,叫青少年不低頭看手提電話,只聽神父講道和唱聖詩,越來越不可能。許多英國寄宿學校已經取消了一星期一次教堂佈道課,因為學生心不在焉。手提電話在口袋裏,只要每十分鐘一陣震響,聽聖詩和神父講道就會分心。蘋果的手提電話與其創辦人喬布斯,就是撒旦派來人間的代理人之一。說是「之一」,因為代理人當然不只喬布斯一個。但科技發展到極端,會令人心拋棄信仰,此一趨勢,三百年來也很明顯。
陶傑
4个月前
Fortress Hill Media
5个月前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Red Pill Editorial Team
5个月前
的士佬無禮拒載唔過海濫收車資並非罕見,但論勇武實是本港第一字頭,好比2005年韓國農民。政府規管Uber一拖再拖,高德打車又悄悄進入本港市場,又多隻香爐多隻鬼,惹起多個的士團體要「背城一戰」威脅罷駛,可是最後淪為笑柄,須對造成「不良觀感」向市民致歉。的士佬勇武抗爭早有前科,僵化的牌照制度讓行業難以適應時代進步帶來的競爭。然而撇除牌照制度,即使白牌車他日合法化,也不會像外國一樣嚴重影響的士司機生計,那又何以懼之? 上世紀80年代起,的士佬已屢次發動抗爭,如1984年因政府增加首次登記稅和牌費,數千架的士參與罷駛,及後示威更變騷亂(現今標準叫「暴動」),打砸搶燒,當局須動用防暴警察施射催淚彈;2 Uber在2014年攻港後,火速攻佔市場,不斷侵蝕的士業界份額,使後者服務每況愈下,形成惡性循環,高德打車只是讓業界忍無可忍的最後一根稻草。回看的士業界近十年的發展,雖然這老態龍鍾的 一是政府自1994年增加牌照數目後,已有30年沒有增發,一直維持在18,163輛,但期間人口卻由約616萬增至750萬。不過政府只是聲稱一直有考慮是否需要增發,惟「經考慮市場需求及相 其次是香港地養車成本甚高,加上土地面積細小,公交網絡發達,也不利(大量)私家車司機加入市場競爭。香港作為發達地區,人均汽車擁有量在全球排名中下游,不但遠低於日本、南韓,也低於內地,原 的士面對Uber的競爭雖然是事實,但絕非影響存亡的創造性破壞,行業城牆尚算穩固,只是多年養來尊處優的生活,使其難以接受一切外來衝擊。
杳三
5个月前
自从2020年6月30日晚上11时国安法(NSL)生效以来,香港一直在下沉。这座城市的荣耀已经消逝。捍卫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人士要么被囚禁,要么被迫流亡。多年来,香港人曾试图通过和平抗议,要求北京遵守最初的「一国两制」承诺。然而,我们的恳求却淹没在无声中。自那时以来,北京重组了选举制度,模糊而广泛的国安法解释使香港的法律体系沦为中国威权政权的附庸。不仅法律发生了变化;教育、医疗、会计和法律等专业机构也都被直接控制。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正被窒息。换句话说:香港未能通过「ISO 9000」的考验。 對我來說,香港一直不僅僅是一個金融中心。香港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城市——人們在這裡建立未來,無論是通過商業、
錢志健
10个月前
西方左派近年入侵西方人的正常生活,用但係愛平等包裝極左的馬克斯主義,在教育界、荷里活、傳媒經營多年,佔據主流之後,開始文化獨裁,打擊異見人士,令英美沉默的大多數不敢開口,怕一開口就被標籤為極右人渣法西斯。 每一個人的性別、種族與生俱來。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在香港和華人社會,千百年來並無爭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全民起動拼命要在太監之中找一個生物上的女人,又或者在尼姑庵裏找一個男人,純屬浪費時間。中國人不做這樣的蠢事。 但近年英語世界陷入此類集體愚蠢。 「身份政治」近年入侵音樂界。兩百年的古典音樂作家:巴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以及柏林交響樂團,清一色是金髮白種的男人天下。此一歷史與文化的事實,現在備受英語世界的 西方現代音樂本來被非洲的敲擊樂滲透,一味的嘈吵,加上空氣裏一股大麻味道。非洲黑人騎劫西方樂壇,已經討厭,最新起爭論,包括翻出十九世紀一個混血的黑人小提琴家布里治陶與 另外,莫扎特有一個姐姐,不為人知,據說才華被時代埋沒,甚至有猜測她的一些作品被歸為弟弟名下。 此類「翻案」,顯示出西方左派的意識形態日趨極端,無處不在煽動兩性和不同種族、階級身份之間的分化敵意。 現代流行音樂的主流下,古典音樂已經邊緣化,無法擺脫被批判的噩運。 十八世紀的女性,其政治和經濟權利都大受局限,但這不是莫札特父親的錯,更不是莫札特的錯。在莫札特的年代,許多貴族婦女都是優秀的鋼琴家,她們只活躍於上流社交圈,並不公開 然而,這些歷史細節,左派的政治故意忽略,將整個西方古典音樂是抹黑為男性霸權、白人種族優越主義者「玩晒」。美國民主黨由奧巴馬到今日的賀錦麗,就是代表這股文化大革命的惡 西方的女權運動,是一場浩大的歷史潮流結果:即工業化令人類逐漸得以擺脫舊有的土地、農業和政治專制。女性主義率先在西方興起,是因爲脫胎自基督教信念,目標是人權平等。 即使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貴族婦女的地位和權益,比低下階層的手工作坊或耕田的工農男人高級,不是性別歧視問題,而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必然結果。 在莫札特最著名的一齣歌劇之中,伯爵夫人與侍女交換身份而易服,作曲家為這兩位女主角所寫的唱段,刻意模糊其階級的分野,因爲當時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不是兩性之爭,而是貴族與 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舊有的王權崩塌,貴族遭清洗,釋放了巨大的權力空間,十九世紀的中產女性,比大革命之前得享更多自由,莫札特的姐姐一旦嫁人,沒有再施展音樂才華的機 十九世紀末,女權運動順勢形成,因為此時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傳教事業興旺,許多女性傳教士前往異域工作,興學行醫,眼界大開,又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勞工市場 因爲工業化帶來商業繁榮的現代社會,傳統男性的體力,已經不再佔有絕對優勢,而商業社會及民主政治特別著重的溝通、傳播、調停等技能,女性都勝任有餘。 時至今日,西方左派政治表面以推進「社會進步」爲名,其實社會分裂為代價,然而最大的時代挑戰,是人工智能對人文的挑戰,包括女權運動在内的身份政治,卻以男性為政治敵對目標 當今世界,只有先進的富裕社會才有女權議題,卻生育率普遍低下;與之相反,生育率居高不下的地方。如非洲和中東等,根本沒有女權議題的空間。左派的女性主義由爭取人權,演變爲 香港家長將子女送去英國讀中學,要警惕英國中學課程之中已經塞入了大量甚有政治偏見的這類毒素,要留意子女在英國讀書的過程,為了要融入「主流」,被班級其他同學誤導,為了要 在這方面,家長要謹慎應對,從小正確教育子女:你長大了,是男人;或者你長大了,是簡單的女人。或者,我們都是華人;記住:我們一家都是正常人。
陶傑
10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6月3日經濟長勝道 還得看制度 來到最後一篇,談談大的議題:經濟長勝之道。 經濟是什麼呢?當然不只生產、消費和交易般簡單的框架;當代理念是資本主義,其真諦在於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意志。愈有這條件的增長未必最高,但經濟愈可持續。沒有自由選擇的人民沒有誘因,不事生產,不是投機取巧就是躺平頹廢,大起大落。 經濟自由是自由的一種,但長久自由下會形成強弱懸殊,結果強的壓抑弱的自由,即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失去自由;縱使政府亦可有類似行為。為了避免最終失去自由,制度便有存在的必要以保障弱者的自由。愈多人有自由,便愈多人能貢獻整體經濟。 除制度保障自由,再令經濟可持續這些保底因素外,要拔尖便要靠工具,如科技。然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亦建基於思想自由,大概也是中世紀後才有此土壤吧。至此,無論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顯然最終也追溯到制度──這正正是去年諾獎所頒予的。 看官,北半球的歐美幾世紀來富裕,直觀的分別就在這文明制度。亞洲時至今日,所有政權皆仍貪污腐敗,縱日、韓、香港亦然,故這些地區縱曾富貴亦僅某時代而已,難以千秋萬世。特朗普正面衝擊這種制度,即使他最終能消滅對手,他也是另類極權,假若制度不再,美國的前景得須另眼相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3个月前
美國之全球影響力,非僅依仗其軍事威力或科技創新,其核心乃一脆弱之金融體系。此體系猶如循環,美元因貿易逆差、債務發行及海外軍事承諾而外流,復因出口、外資流入或購買美國資產而回流。斯循環順暢,則美元霸權長存;若循環受阻,美國霸權之基始現裂痕。 此非關保護就業或平衡貿易,乃關乎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之存續。然,斯體系日漸不堪重負,華府所用之工具——關稅、金融操控、乃至軍事干預——非解決之道,實乃更深病灶之徵兆。 美元循環之健康,需海外支出之美元回流美國,成一「閉合循環」,以維美國經濟霸權。然,當如中國者囤積美元,或如俄羅斯及其他國轉用人民幣或黃金等替代貨幣,循環遂破。過量美元滯留海外,侵蝕美國控制力, 關稅常被視為復興美國工業之利器,然其僅能限制進口,稍減美元外流,卻未能觸及根本:美國工業競爭力已非昔比。數十年之產業外判生產,掏空本土製造根基,關稅不過暫緩漏損之計,難以重塑競爭力或消弭貿易逆 關稅不足,美國遂轉向金融手段,吸納充斥全球市場之過剩美元。外資受誘購入美國國債、科技股或紐約、邁阿密等地之優質地產。此舉常被宣傳為對美國經濟之信心,實則為維持美元循環之孤注一擲。 然,斯策有其極限。地緣政治緊張與國內不確定性,漸損美元吸引力,全球對美金融資產之信任日衰。外資流入減緩,體系瀕臨崩潰。美國難以無限依賴售賣資產以填補缺口。 貿易與金融無力穩定循環,華府常訴諸更強硬之手段:地緣政治槓桿,乃至軍事行動。此類干預,非出於高遠理念,多為確保美元流通。衝突催生對美國武器、能源及軍事存在之需求,皆以美元計價,重塑全球貿易流向 戰爭亦引發不穩地區之資本外逃,資金多流入美國市場尋求避險。此非偶然,乃迫使美元回流美國之刻意作為。然,斯法粗糙且不可持續,掩蓋而非解決根本之脆弱。 美國當前之策略——貿易限制、金融吸納、地緣操縱——皆權宜之計,而非治本之道。彼無法重建可持續美元循環所需之生產能力,反增壓力點,加速全球棄美元之趨勢。金磚國家聯盟之崛起、人民幣貿易協定及黃金結 美元猶存強勢,然其力日漸慣性。美國維持貨幣不可或缺之槓桿已近枯竭。今非貿易戰或經濟小衝突,乃一循環危機,威脅美國權力之貨幣根基。 世界漸棄美元,問題非美國能否維繫霸權,乃能維繫多久。循環已然磨損,時不我與。
安東尼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7日失業溯源頭 科技非禍首 老牌銀行裁員,AI威脅飯碗似殺到埋身。AI專家和崇拜者更講到往後毋須人類。記得上一潮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初的科網革命也曾有類似說法,結果隔幾年後又如常。 說這兩者本質不同?且看本質更近似的工業革命,據維基百科,普遍認為從1760年代的紡織機發明到1840年代的電機發明,有些會認為是延至1880年代的電力系統,甚至到一戰前1913年福特Model T發明。這種屬生產(第二產業)上的自動化突破,應可類比當代服務(第三產業)的自動化。影響最深的英、美,當時失業情況如何? 據英倫銀行編制的三套失業率數字,首套以奧根定律從GDP推算,在1755至1861年間由4-8%浮游趨跌至2-7%。另一套由Ferstein編制的覆蓋1761至1860年,數字由4-6%稍趨升至6-8%,這百年當中僅有四年升穿10%。第三套則為官方數據,覆蓋1855年至今,可見1921年前一直於4-6%間上落,真正飆升至逾15%是1930年代大蕭條。 美國也有類似情況,兩套失業率數字中,全民失業率自1890至1930年間於3-9%間橫行,而另一套非農失業率則主要於4-12%間橫行,到大蕭條時才飆升至逾25%。 總結歷史經驗,就是行業有興衰,工種有更迭,更重要是往往新增的比消失的多。人的天性就是當答案愈多後會想到更多問題,而最新的難題往往還由人而非機來解決。真正威脅飯碗的,是如大蕭條般爆泡──還是人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3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0日脫鈎大實驗 上風由誰佔 中美關稅戰雖暫降溫,但其實兩者勢必續脫鈎。最終誰佔上風? 答此一問,若齋吹無根據,結論未必扎實。要有證據甚或數據,難免要溯諸歷史。一如染髮,可分兩個層次:立即脫鈎vs逐漸脫鈎,或快vs慢。先看快的自然實驗。 立即脫鈎就如上月般變相禁運,但僅個餘月且雙方不少人事先有所準備提前買賣,故看不到效果。至於再對上一次變相禁運的自然實驗,就是疫情間的封城。那次所見,即使有、無封城的國家,幾乎所有經濟數據都大插水。無封城的,國內買賣沒怎受阻,經濟仍插水的背後很可能是外圍傳導進的。立即脫鈎的結果,概是這樣全方位大跌。 至於逐漸脫鈎的自然實驗,其實早自十餘年前起已開始。大陸生產遷移至東南亞,早於海嘯後不久已因成本差距而漸普遍,而其(也許假的)GDP增長亦隨之直線下跌,反觀同期(十餘年來)美國GDP增長卻維持3%趨勢增長。這種不對稱之象怎解釋? 上週已提到一個美國消費等於數十至百個國家總和,若美國不買,頃刻確難轉位;但十餘年來中國已非單一大供應商。在單一買家對眾多賣家下,誰佔上風不言而喻。 賣家可遍地開花,但買家要有錢才行,難以話有就有。是故打生死大仗兩敗俱傷,但若打拖拉持久戰,則賣方顯然吃虧;何況論經濟週期,美在高峯中在低谷。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4个月前
政壇之中,推諉過失乃避民怨之慣技。美利堅合眾國(美國),於2025年3月,據《貿易經濟》數據,貿易赤字創紀錄,達1,405億美元,亟需一「罪魁」。然,無人欲究其內因—生產遲緩、工資高昂—反指北京之貨幣管制,斥之為「操縱」,以激民情。此故伎也,雖陳舊,猶售。 自2000年代,此論調反覆不絕。皮優研究中心(PIIE)斷言,中國北京之貨幣管制乃全球貿易失衡之元兇。PIIE數據顯示,中國於2007年之貿易順差達3,530億美元,皆因人民幣估值偏低。若無此策,順差僅220億美元,微不足道。 美利堅之貿易赤字,於2007年高達7,190億美元,較無中國北京政府貨幣策略之預估,多赤2630億美元—此乃P 解法何也?甚簡:若中國令人民幣升值,美企於中國之成本優勢消,工廠或返美,復興就業—非文牘之職,乃流水線之工。 然,欲將蘋果公司之「愛瘋(iPhone)」智能電話製造召回美利堅,需人民幣升值幾何?以深圳富士康工人為例,據P 若欲蘋果棄中國,回歸到美國俄亥俄建廠,中國工人薪資須達21.17美元,斯需人民幣升值457%,自7.24人民幣 再思:人民幣強勢之波瀾 且慢。若人民幣飆至1.30兌一美元,中國城市之家財—約200,000美元(141萬人民幣)(依2019年中國人 人民幣強勢,似公允,然必重創美元之值。老輩之積蓄,付諸東流。美元之威,繫於美利堅軍力與金融霸權,亦將黯然。美利 美元之隱利 真諦在此:美元之強,非僅福祉,乃霸權也。美利堅可印鈔而不創真值,令亞洲工師之薪,劣於加州速食店工。美利堅青年, 斯論可信乎? 此論,大抵可信。貨幣操縱,確擾貿易,PIIE數據真,示中國人民幣策,膨順差,增美利堅赤字。然,強令人民幣升值, 慎許願 病詬中國之「操縱」人民幣,雖易,卻避真疾:美利堅生產遲緩,成本高企。人民幣強,或平競爭,然亦可傾美利堅霸權。美
安東尼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13日以眾不敵寡 怎去美國化 貿戰開打,港官爛豪氣地跟共黨口水尾聲言另覓市場。廠商當然知道是另一回事,談何容易。坊間亂計死數,以直接出口美國佔總出口從而推論影響小,但錯得離譜。 即使不計眾所周知的洗產地和走私等漏計部分(也不小的),在當今買家市場下,真實的潛在購買力還在於實際消費──只有老老實實地會花的錢,才有資格說買不買、買自己定買人家,而買人家的話買哪處。是故,比較實力還得從GDP裏的消費看。 按唾手可得的維基最新數據,美國消費佔全球的三成九,大致符合美元在SWIFT的佔比。這是什麼概念?即使全球排第二的歐盟廿七國和第三的中國即共28國合計,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若將全球175個有消費數據的國家由尾計起,則由尾倒數共165國合計的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不難想像,若只計中、高檔消費,上述佔比只會更高。 佔全球4%人口的美國之所以可消費近全球四成,皆因美國任印全球都要的美元。要另覓市場就是另覓買家,或另覓一個任印全球都接受的鈔票國家,且不只這樣簡單,還得要有回收體系如股市、債市等可讓收錢方儲起資金投資賺回報,以便日後再買。 這樣一條龍的派發、回收循環系統,誰可頃刻取代?美元取代英鎊,也經兩次大戰花半世紀。即使美元數十載後失地位,你我縱仍在亦垂垂老矣。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4个月前
經濟民生,晦明難測 北京華霓虹燦若星,廣州地商賈絡繹行,然盛世之下,隱憂並生。雖有傳媒屢言困頓,而市井熙攘,民似安樂,虛實相參,莫能一辨。 據《交易經濟》 ,中國青年人失業比率,於2023年6月佔全民之21.3%,然至2025年3月其占比已降至16.5%。然部份傳媒多誇其弊,而中原內地見聞異焉;例如旅華洋人、本土少年,皆言起居動靜,怡然自得。 澳洲博主「金髮在中國(Blondie in China)」者,嘗遍遊神州並拍片公諸錄其見聞,可為佐證。 然則,何故有傳媒所詮數據,與在中原的洋人所見相悖耶? 2025年4月,物價較歲前降0.1%,然較2023年11月的0.5%通縮已顯著改善。然《彭博》在「關稅貽患,中國物價續跌」一文中預言,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驟徵關稅145%,中國通縮跌勢難止,並會惡化。 溫和通縮糧居之費低,加上市肆新科技術及送餐代駕之助,雖國勢不寧,貧者及由富轉貧者,皆能安居飽食。 試以嶺南都會廣州為例(據《異客價簿》,2024年10月錄): 又黔中國貴州,美客「謝遜漢堡王(Jason the Burger King)」嘗示其寓,三室而月賃僅300美元。 故雖世道維艱,然衣食價賤,貧者得安,富而降薪者亦無凍餒之虞。 2023年,中原官府降租減賦,復撥公帑賑困,民得舒緩。且中華素重宗族,親朋相助,父母依官賜佐子女,費廉而能,此韌性之基也。今民尚儉,棄奢從樸,雖中原國勢未顯,然人心漸定。 上海和深圳裡商工繁盛才俊雲集,故風波難撼;而邊鄙之地,謀生維艱。青年人通國際電腦科技之精英,尤得緩衝。此乃「一國數世」,不可一概論之。 環球多故,回想2019年時新冠疫癘烽煙,供應鏈斷,諸國皆困。然中國以威權治術、數術強國,故應變有異。昔以增長稱雄,今則溫和通縮隱現。然少年輩雖逢逆境,猶能自適。 夫執政者,當察數據之險,亦聽民心之安。虛實之間,乃見未來之道。
安東尼
4个月前
市面上一提起期权,很多期权新手或根本不懂期权的投资者,第一件事就会想起:期权仓位变动,以为期权首先学的是看期权仓位变动,便可得知大户的部署方向,他们在网上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很多不太了解期权的KOL (网红)又大肆渲染期权仓位,哗众取宠博高点击率,久而久之成为都市传说。 我不看期权仓位变动的情况,是因为20多年前就参考过,过往的胜率很低,也因为明白有太多原因造成,高额成交或未平仓合约可能是窝轮商(Hong Kong Warrants)即将为新发行的窝轮而部署,或是旧窝轮加入对冲;也可能是大户或基金为持股买反方向的期权作保险,或许是大户Naked short 的投机而不是 long ,或许是垂 然后不少自称是期权专家的网红,又绘声绘影地,说成是大户资金部署的Long call 或 long put 来形容,误以为找到迹象。
jack options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6日債爆沒出現 學說錯經年 坊間大談美國如何財赤嚴峻、美債爆煲,但近十季以來,十年期債息仍在3¼至4¾這厘半間上落,所謂爆煲不知從何說起。名著《今時不同往日》(This Time is Different)兩名作者曾點算數十國家逾百年數據,指債佔GDP一旦逾90%經濟增長將急轉直下。 美國海嘯前的國債佔GDP低於60%,海嘯後一躍至高於90%,疫後更逾100%。但事實上,美國實質GDP增長趨勢(以長線計,別抝個別衰退季度)自本世紀起於3%橫行,不似趨升但未見趨跌;之前八、九十年代是4%。這樣微減1%都算急轉直下? 兩名作者只是做歷史點算,沒理論框架在後,即那90%不是由經濟理論推導出來,故錯不奇。絕大多數先進體的債佔GDP目前已逾100%,日本的更已超標三分一世紀。聲稱要爆但幾十年仍安然無恙,應否反思一下到底是純粹時辰未到還是這說法有錯? 全球貿易和金融長期擴張,尤後者包括新系統(如幣圈)冒起,統統都需要美元。美元供應需持續增長自然不在話下,但不是印了就天跌落去到不同貿易、金融領域的。假使美國人尤美國政府不對外進口,美元怎往外輸送?華府不停買,財赤自然不斷有;錢是IOU,美元不停印,債自然不斷升 若這遊戲停,全球經貿增長都會停;若美債爆,大多數人財富都歸零。眾持份者,會否讓此發生?何況有權叫停的是買家──美國。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9日經濟學面前 AI僅量變 社長問道,既然說到AI這麼萬能,能算盡供求,那日後是否可取代傳統價格機制,毋須以之為訊息傳導工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家之AI豈能全知?不知就要試價。 數個月前當AI股價仍處高峯時,不少人為了合理化其巨額投資而神化AI的實力;經歷這幾個月後,開始清醒點了。回顧人類歷史,由人力手作到工具使用,到機械化、電動化、電腦化……統統都是技術突破。這些都大大改變了生活,但經濟模型不變。 經濟最基本框架是供、求,所涉的度向是價、量,要了解的是(生)產、消(費)和交易,就是這麼簡單;管他有、無技術,科技高、低,都是這個框架。解這些難題,不外於人性需求無限和物資有限下作優化,AI會影響求解,但無改變這優化大框架。 AI可短時間內獲得並處理大量資料,只是快和多得很,但跟人肉法無本質分別。這無改變模型框架,只是加進新變項,甚至視乎情況連變項亦毋須增加而只微調參數。例如AI短時間內大增生產或提供服務,這只改變生產函數,成本低了僅屬求解結果。 上次科技革命在1990年代末,上世紀末的十五年美國GDP按年增長平均3.4%,但本世紀初頭十五年僅2.0%,增長不升反跌。這兩段時期的失業率分別5.9%和6.4%,也沒結構大升。好的框架經得起歲月洗禮,別隨意揚言今時不同往日。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2日貿戰若雙損 緣何戰不斷 和雙贏,戰雙輸,打真軍、貿戰皆然。話雖如此,人類史上戰爭卻從無間斷。 難道那些勸停戰的諾獎得主都是錯的嗎?他們沒錯,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經濟效率,及因而達至的柏拉圖最優,但結局並不唯一。設二人若不交易各無所得,交易共得最多10元。那麼各得5元最優,而一得9.99元另一得1仙也最優。惜世上從無公平過。 特式貿戰是啥邏輯呢?顯然是要將本來美國得9其他得1的格局,改變為美國得9.9而其他得0.1。打貿戰的過程肯定效率不高、絕非最優,但打完後可邁向另一最優;打真軍的道理相若。此乃緣何人類明知自相殘殺不好也不斷自相殘殺,是為競爭之本。 柏拉圖最優源於完美競爭的假設,惜這假設現實上從無出現過,正如假設無磨擦力F = ma,但宇宙間根本從無這種絕對真空。除了完美假設太完美外,還有競爭本義──自相殘殺。經濟學不是最愛玩極大化嗎?能毁滅對手全取所有,這不是極大化麼? 貿戰雙輸只是過渡現象,除非永遠處於過渡期,否則放眼長遠,這也可是極大化。貿戰會否不是過渡而是永續下去,一如某些論者指這非手段而是目的?請君看看歷史,人類雖不斷發起戰爭,但沒有單一場戰爭可永打下去。百幾巴仙關稅,總有一邊倒下。 貿戰不符經濟邏輯?愛因斯坦也出錯,誰說諾主一定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4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15日中國的衰落 撰於經濟學 社長開題:何以中國經濟增長受制。他懷疑是戶口制度作怪。愚見以為應是制度,但不限於戶口。戶口制度最主要妨礙人口流動,但似未見有經濟理論指這極其重要。 中共雖曾有三分一世紀掛羊頭賣狗肉地走資,但歷屆元首敵不過戀棧權位的人性,結果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官民上下皆貪。經濟主張的貪錢是好事,但大陸是貪污,加上獨裁,哪有經濟效率(非指大陸速度)可言?效率欠佳,自然沒有柏拉圖最優。 去年諾獎正是表揚這制度因素,且更劍指中國;可重溫敝欄剛半年前一文,不贅。中共誤以為壟斷製造、大練晶就可托經濟,殊不知四十年前日本亦然,結果有目共睹。 兩世紀前發起工業革命的英國和卅年前發起科技革命的美國,確有先發經濟甜頭。今輪革命由中國帶頭嗎?還請看看DeepSeek是怎弄出來。雖然各國終會受惠於革命,但只有帶頭的才贏家全取,科學和技術本質如此。 話說回頭,這些革命靠食腦,要自由土壤才能孕育。獨裁暴政下豈能容這些頂尖人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5个月前
請瀏覽繁體中文版本。
羅家聰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1日貿易乃自然 關稅難改變 社長開題全球化vs本土化。全球貿易量在2018年前長升,2018至20年間停滯,而2021、22年回升破頂,但2023、24年又再停滯。圖睇去全球化的證據未很明顯。 經濟學教科書多撐全球化的,因為只要二人供、求並不一模一樣(這很易符合),在一般理論的假設下,某程度貿易是雙贏的──雙方的效用均會提升。以歸納法推之,愈多人參與貿易,愈是多贏的。不過,這柏拉圖最優並無考慮到利益分佈。極端而言,若百人皆多賺一元而一人則多賺百元,雖也屬最優但卻惹起公憤,去全球化就此而生。 此乃金融海嘯後民間主張的去全球化,跟特朗普現搞的剛剛相反。回到剛述例子,美國其實已是賺百元的那君,特主張的是要打殘其伙伴的出口商,進而迫其搬入美國。要是教科書簡化版的「你製你的、我造我的」,則此法不通,儼如中東油井豈能搬走。但若本屬美國製造而昔日將生產綫外移的則也許行得通,因為終端需求始終在美國。 到底美國是拿回還是掠奪,言人人殊。關鍵倒是,若有自身有需求那又豈怕其搶?大不了出口轉內銷,如中共般聲稱內循環。外移得的生產定有原因,關稅可將之打垮,但若計不掂數,還是不會搬進美國的。 由是之故,短線全球化縱會因盛衰而稍有進退,但逾五百年的全球化大勢卻不似會被一人就此扭轉。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5个月前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3月25日外傭限工資 再證搞亂市 社長開題論外傭最低工資。眾所周知,市價是遠高於官價的近五千港元。換言之,最低工資不是廢的,教科書簡單模型指這是外傭求過於供的結果。但供、求又怎定? 有兩層面,一是大圍,一是取捨。首先是經濟大勢要好,若經濟差則不用談。在大圍有需求的大前提下,需求多少則看僱主自身入息相對外傭入息(即僱主開支),若低過則不用談,若高過則看高出多少,愈多理應愈有需求。外傭的「供」有對稱考慮──若其鄉下經濟夠糟,不用談必有供應。至於供應多寡則看出國收入多出鄉下幾多,而當中又多一重取捨:港人的出價跟其他也聘外傭國家的出價。打後已是實證問題。 當然,這種第二重取捨也適用於僱主:若要請人,也可從外傭或本地鐘點中選擇。然而昔日以時薪計,鐘點遠貴過外傭,故毋須考慮;但今以市價請外傭連機票食住計,也許跟請全職鐘點不差太遠,尤當大圍經濟漸差人浮於事下便更有得比了。結論呢? 大勢所見,結論似是外傭價升、港傭(鐘點)價跌,外傭供應減少而港傭的增加。這幾乎全是入門教科書所料之中:透過流動,兩邊供應趨同(港增外減),價差收窄。新價料仍遠高於五千元之際,結果港經濟差兼不生育下,需求續減,有價無市。於是,政府又再成功實驗胡亂插手搞亂市場。 Cover image from Folli Follie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5个月前
社長開題「人工智慧和數據革命下的新現代經濟學」。上網找,即見今屆諾獎得主Daron Acemoglu研究不少。未揭曉前,還打趣說既然今屆醫學、物理、化學獎都涉AI,恐怕經濟亦然。果然如此。剛半年前,Acemoglu發表題為「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的工作論文。其實對於不知者而言,AI才要「新」和「現代」的經濟學。不過,學術最高境界不是動輒有新事物、新現象便要新理論,反而是要將之收納於現有框架,如數學和物理界皆有類似的大統一理論架構,因為這樣的理論才是跨時空永恆真理。 Acemoglu並無發明什麼新理論描述AI,模型還是當代宏觀經濟常用的整體均衡,只是將生產函數較為精細地拆開資本和勞動兩瓣,並各自引入任務為本的生產力模式,再容許各類(包括自動化、人機互補、省成本、省人手)AI以不同模式改變這生產力。到最後,AI的角色還是將基礎的人力、物力(資本)投入谷大成為產出,而所量度的,還是全要素生產力(TFP)。當然,AI在各類生產的模式和程度各異,要分開計再總合,這要用上Hulten理論,亦即加總各類生產力的權重正是各類生產的名義GDP佔比。 Hulten理論驟看直觀、常識而已,但其推論也需一翻功夫,而若欠此理論亦無法將TFP拆開引入各類AI計再加總。這正如宏觀理論的微觀基礎要靠Arrow-Debreu理論,其加總模式類似。由此可見,在經濟理論或模型架構上,AI跟歷來科技突破本質一樣,都是將相同投入變得更多產出(或減少投入得相同產出),縱影響生產力的機制有異。 學理上毋須新意,實證上亦不驚人。據Acemoglu數據分析,AI在未來十年於TFP貢獻不逾0.53至0.66%,聊勝於無──此非出自泛泛之輩,而是專研AI的諾獎得主。直觀而言,幾十年前的日本和十幾年來的中國,AI皆屬尖端級數。不過兩國實質GDP增長皆長年偏低或趨跌;日本TFP自1990年起增長歸零,中國的則自十年前起轉跌。 回到AI最強的美國,效Acemoglu以十年計,剔除海嘯六季和疫情八季失常數字,2004/14年美國GDP增長平均2.39%,2014/24年2.55%,可見AI潛在貢獻實在有限。 AI也許顛覆生活,但論經濟則顯然毋須新的理論、模型,甚至效應而言也不新得到哪裏。 羅家聰[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10个月前
雜誌社長早前也曾開題點唱施政報告。雖然事隔兩週看似過時,但問君有何重點,恐怕不多人曉,因為讀得囉唆、重點看似很多,結果變得行貨。且從官網取重點單張,繼首堆什麼準確貫徹、強化政府等緊跟共黨路線的必有部分,打後便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國際化文化創產業……看到重點啦?「國際」,正是香港所失去的,長官現在知道了,甚至緊張起來了。至於其標題劈頭謂「齊改革」,乃共黨慣技,因不斷錯,才不斷改。 從上所見,航運、空運、金融,其實都是貿易衍生出來。查本港貿易(進出口和)佔GDP,1984年前在140%,打後一路反覆升至2011年逾360%。隨着大陸經濟轉差,比例由當年高峯跌到2019年暴動的300%以下;2021年曾因外圍需要疫情物資而重上360%,但疫後這兩、三年滿以為復常下卻竟再度跌穿300%,重返廿年前沙士水平。 香港的發達期正是上述1984至2011這近卅年,此乃GDP增長所不能反映的──因後者跌足半世紀,但港人的繁榮幸福感卻跟上述貿易佔GDP直接掛鈎。由此可見,本港的繁華興盛(起碼在認知上)繫於其國際程度,而非經濟增長高低。但可惜的是,國際信任須長年建立,破壞容易建設難,現在長官所覬覦的只是中東和中亞的國際。 然而,中東和中亞無法取代歐美,甚至難以補足。歐美人均水平高,銀紙印出來,可任印讓人人四處買,大量買剩的資金則搞成為金融市場。中東地底雖自動噴油生錢,但人均水平卻低得多,而隨着油價廿年來有波幅無升幅,購買力顯然被通脹長年蠶食;金融方面,則只有剛起步的杜拜。至於中亞則別問了,這是被投資地,而非投資者。 自九七後,香港被迫倚賴大陸。早年大陸具投資價值,但今天顯然已什麼都過剩,香港被迫一味迎上的結果,就是當上邊玩完之際,香港在無兩際對沖下被迫一同玩完。中亞窮,中東精,垂死掙扎式打其主意無異於緣木求魚。知錯肯改固然好過死不悔改,但宜從長線大局觀作準確評估,不宜盲目樂觀,底可以見,但能否回升則難看好。 羅家聰[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10个月前
截至8月的巴西財政數據顯示,基本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3%,儘管政府努力增加收入,支出增長仍超過了收入增幅。 社會轉移支付和失業福利助長了支出上升,目前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0.2%。中央銀行最近的加息加大了財政壓力,將債務佔GDP比率推高至約85%。 在過去的12個月中,巴西的基本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3%,與2023年12月記錄的數字相比保持相對穩定。 圖1:基本結果(12個月累計,佔GDP百分比) 來源: 國庫部、巴西中央銀行及Continuum Economics 財政平衡惡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司法判決支付(即“預算支付”),該支出在前一屆政府暫停後已恢復支付,此外還有失業保險福利的增加。 好消息來自收入方面。政府措施成功增加了收入,實際增長達到6%,累計佔GDP的18.2%。收入增長也受益於強勁的GDP增長。然而,支出方面的挑戰依然存在。政府似乎難以控制支出增長,特別是大部分巴西支出已被指定用途,限制了政府削減支出的能力。目前支出已達到GDP的20.2%,若政府希望實現財政整合目標,控制支出增長將至關重要。 圖2:2022年1月以來支出增長(12個月累計,佔GDP百分比) 來源: 國庫部、巴西中央銀行及Continuum Economics 仔細審視支出,我們發現自2023年1月新政府上任以來,主要支出約增長了GDP的2.4%。其中,社會轉移支付的增加(+1.4% GDP)是主要貢獻因素,原因在於低收入家庭的平均福利提升。此外,失業保險福利增加,帶來額外的0.2% GDP增長。由於人口老齡化,養老金支出也增長了0.4% GDP。其他自主支出也增長了0.4% GDP。 政府深知控制支出的必要性,預計下週將推出一套旨在管理支出增長的方案,重點在於限制特定開支。2025年,新財政框架將正式實施,將支出增長限制在收入增長的70%內,目標是將基本赤字降至0.25%,這將是對當前2.3%赤字的重大整合。 圖3:債務/GDP預測(佔GDP百分比) 此外,巴西中央銀行恢復加息的決定將影響財政結果,因為利息支出將增加,目前財政赤字已達到約GDP的9%。鑑於政府在控制主要支出方面的挑戰以及高利率的持續期延長,我們已調整了債務佔GDP的預測。現在預計該比率將穩定在GDP的約85%,這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屬於較高水準。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選舉後的美國財政策仍可能對國債市場造成壓力,因為美國的預算赤字不可持續,且在2025年上半年面臨評級機構降級的高風險。4o mini 然而,目前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超過4%具有一定的緩衝,而美國聯邦儲備政策的前景也至關重要。如果經濟保持韌性,那麼選舉後的財政壓力可能會將10年期收益率推高至4.5%;但如果軟著陸與硬著陸的辯論再次升溫,國債市場可能會受到主導。 目前,10年期國債的波動性較夏末時期更大。 隨著美國大選的迅速臨近,一些市場參與者對美國的財政狀況感到擔憂,而另一些則不以為然。將會發生什麼? 圖1:淨一般政府債務/國內生產總值(%) Source: IMF Fiscal Monitor Oct 2024 對美國財政狀況不過於擔憂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指出,過去幾年美國聯邦儲備政策在決定收益率方面的主導地位,以及美國聯儲開始降息預示著2025年將進入一個寬鬆周期。此外,另一個理由是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仍然存在,這使得美國能夠維持高企的政府債務/國 另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的財政走勢不可持續,這令人擔憂,因為提高稅收的政治意願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淨政府債務/ GDP預測顯示,這一指標在本十年剩餘期間內將持續上升(見圖1)。雖然政府債務/GDP的走勢是長期 圖2:一般政府赤字/GDP(%) Source: IMF Fiscal Monitor Oct 2024 預算赤字的前景取決於美國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的結果。若國會分治,預算赤字大幅擴大的可能性將受到限制,但唐納德·特朗普勝選並且共和黨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取得控制的概率為25%,這可能意味著預算赤字會更糟。 美國國債的影響也取決於評級機構對2025年上半年選後政策的反應。我們認為,無論是哪位總統,短期的財政壓力(大約10年期收益率上升20個基點)都會發生,因為在2025年上半年有很高的風險之一個評級機構會降級美國。然而,10年期收益率的上升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擬議的對六大銀行1萬億元注資將是一項預防性措施,同時中國也迅速合併較弱或瀕臨破產的中小型銀行。 然而,隨著不良貸款(NPLs)的上升、政策利率較低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和國有企業(SOE)債務展期的壓力,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導致未來幾年的整體貸款增長受到抑制。此外,不良貸款的增加和信心問題可能會使更多中小型銀行面臨償付能力問題,這可能會引發中國銀行體系的二級壓力和小型危機。 圖1:日本對非金融私營部門的信貸(百分比) Source: BIS/Continuum Economics 日本在1990年代的銀行危機經驗能為中國提供一些啟示嗎?日本對非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直到1995年才達到峰值(圖1),這是因為之前的承諾逐漸生效,加上當時對土地和房地產價格結構性下滑的抵制。然而,到1997年,日本信貸 中國似乎已經從1997-99年日本銀行危機、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1997-03年中國主要銀行的救助經歷中汲取了教訓。首先,自2015年起引入了50萬人民幣的存款保險,以抑制存款者的銀行擠兌行為。其次,中國 圖2:中國對非金融私營部門的信貸(百分比) Source: BIS/Continuum Economics 圖3:中國不良貸款比率占總資產 (%) Source: Datastream/Continuum Economics 圖2顯示,家庭和企業的信貸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00%,接近1995年日本的峰值(圖1)。中國人民銀行2023年的金融穩定報告(此處)顯示,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和負債巨大,達到379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3.6萬億美元) · 農村銀行的壓力測試問題。最大的銀行資本充足,而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顯示,最薄弱的環節是一些農村銀行。好消息是,中國的19家主要系統重要銀行(D-SIB)持有72%的貸款,在大多數償債能力和流動性測 圖4:中國人民銀行的償債能力壓力測試 Source: 人民銀行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兩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前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聯準會預期降息的規模,而且降息的規模仍然具有流動性,並且將最大程度地受到數據是否繼續顯示動力,或者軟著陸與硬著陸爭論是否重新引發影響。 然而,其他人也應該關注寬鬆預期如何發展,因為通常在寬鬆週期結束時,2 年期公債相對於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會出現殖利率溢價。儘管現在考慮兩年和聯準會寬鬆政策的結束似乎為時過早,但如果寬鬆週期結果溫和,會對兩年期有何影響? 圖 1:2 年期聯邦基金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 來源資料流/連續經濟學 過去一個月,市場對聯準會寬鬆週期末期政策利率的預期從2.75%上升至3.50%,經濟數據支持軟著陸概念,緩解了對美國經濟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今屆經濟諾獎由大熱的Daron Acemoglu獲得,順理成章,和他緊密合作的James Robinson和稍後加入的Simon Johnson也有份。獲獎原因是制度怎形成和怎影響繁榮。因制度而派獎之前有三次:第一次是1974年的Gunnar Myrdal和Friedrich von Hayek,但屬早年創始(或曰吹水)派;第二次是1991年的Ronald Coase,這較為港人熟悉,因大教授常言他自己應拿此獎;而第三次是1993年的Robert Fogel和Douglass North,雖二人引入量化方法,且主題上最近似今屆的,但主要仍圍繞產權和經濟史學那邊。 諾獎主題從來都有時代
羅家聰
10个月前
除房地產開發商外的私人企業的債務有所減少,但除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外的非金融債務中最大的剩餘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 它們的獲利能力較低,並且幾乎沒有顯示出槓桿率上升的跡象。這就把責任留給了財政政策。 有報導稱,到 2027 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置換為地方和中央政府債券的金額可能為 600 萬元,但其他非房地產開發商的企業債務情況如何? 圖 1: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非金融企業債務/GDP(佔 GDP 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24 年 8 月精選期刊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引起了廣泛關注,估計佔GDP的50%。雖然算在企業債務中,但政府隱性擔保時不時就會變成現實。報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杂志社长开题:盛事基金的政府失效。关于基金有否私相授受,还待记者去查证,区区没有消息,只能作经济分析。 基金名为「文化艺术盛事基金」,顾名思义,文化、艺术(文艺)等本已无甚经济效益可言,单靠私人市场当然难以持久,若无政府拨款,这类活动自然买少见少。然而,这类活动有其公共财性质,一个城市一旦失去了文艺,不只旅游业受损,连一般市民的文艺消闲选择也减,结果是总体经济效用亦会下跌。 每年三、两亿的这类开支对港府条大数而言不算什么,整个文化艺术界摊分来说,更是杯水车薪。但问题是,港府强为本来无法衡工量值的文艺活动安插大堆经济理据,谓制造多少经济效益云云,则显然心里有鬼,生怕世人对「钱往哪去」生疑。事实上 这之所以谓政府失效,从中共、港府的洗脑目的当然毫不失效,失效的是指经济。经济效率的概念其实简单,俨如物理的「出入比」定义。经济学问的,是花费了若干,是否得到最多?这里所指得到的不一定是钱,譬如一般经济效用函数里头,除消费外 经济学所解的多数是受限优化题。书本理论早已推导,假使官民的目标一模一样,理论上市场决定跟政府独裁决定是同样能达至最高效率,因为政府所优化的经济效用,正是每个市民所优化的总和;星洲或是一例。但当官民同床异梦,尤当政府有私心时 另一纵面失效或曰动态失效,即事前以为上策,事后发现不然,如夜缤纷。当然,于无心为民福祉的政府而言,讲效率都多余。
羅家聰
11个月前
貿易爭端之勝,常常虛幻無常,余不以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 「勝」中國為功。然其務實靈活,誠可稱道,堪為領袖之資。 二〇二五年三月,特朗普對價值2,000億美元之中華貨品施加關稅威脅,欲速取北京讓步,然未果。特朗普乃迅改策略,轉向雙邊會談,避貿易大戰之厄。此適變之能,雖源於風險策略,卻顯領袖風範。欲知此轉向何以彰顯特朗普務實之道及其深遠影響,請續閱。 批評者言,特朗普以關稅為武,開局即誤,恐傷美國霸權,亂供應鏈。彼論非虛,長遠恃經濟威迫,或失盟友信賴。然此文聚焦特朗普失策後之轉圜,斯乃務實之舉,緩當前之害。 特朗普之關稅信心,源於往昔之功。一九八〇年代,美國對日本汽車施關稅威脅與自願出口限制,抑進口、振國內製造,並促日本於美設廠。據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日本汽車商自一九八二年起,於美國二十四處製造設施投資逾660億美元,平衡貿易,支 特朗普承此先例,二〇一八年藉《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KORUS) 重談壓韓國。其25%鋼鐵關稅,迫韓接受70%鋼鐵出口配額及美國汽車出口配額 倍增至每製造商五萬輛,據傳統基金會,此舉護美國產業,減貿易赤字。 特朗普之強,在於願改弦更張。中國抗關稅,彼不固執以保顏面,而擇外交,斯乃成熟務實之舉。或曰,自啟危機而後解,非英雄也。然期待領袖無過,斯乃苛求。速平貿易爭端,誠為全球安定之實益。 縱不認同特朗普之志,抑病其術,其適變之能,仍值得肯定。相較胡佛總統 (Herbert Hoover) 於一九三〇年固執《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Smoot-Hawley Tariff Act),無視全球反彈,終深大蕭條 (Gr
安東尼
4个月前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警示,從不適用於政治人物。若要了解特朗普的底蘊,只需要「觀其行」就夠。現年78歲的特朗普曾表示,想三度或四度出任總統並非玩笑,但近日又改口否認正在考慮再次競逐白宮。政客只是投機份子,選不選,還得看屆時的支持度有否勝算。 現在特朗普表態沒有參考意義,一如地球另一端也有人說「N屆不參選」後,卻抵受不住權力的誘惑。幸好美國競選總統的資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憲法決定,即使特朗普最後戀棧權力,欲再改口,亦得視乎憲法的制約範圍。 雖說美國現有《第22修正案》限制總統任期,但1951年前只是不成文慣例,國史上亦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連續四任美國總統,但這例外 1944年限制總統任期再次成為討論焦點,雖然是由共和黨人挑起,但也有不少民主黨人認同國父華盛頓當年以身作則,以八年任期為限,防止暴政抬頭的先例。隨着FDR去世以 如果特朗普欲爭三任總統,理論上至少可循一路去鑽憲法的空子。《第22修正案》僅明確禁止某人「當選」(elected)超過兩屆總統,而不是「繼任」(successi 當然,這種沙盤推演的情況未經憲法檢驗,正反雙方皆引援修正案和條文釋義,支持其論點。至少現在特朗普只是上任百日餘,大有時間扭轉一路下跌的民望。 但是政客的話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特朗普說2028年不參選,有誰會信? Cover Photo: trumpstore.com
杳三
4个月前
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理解當下香港所處的世界經濟格局?當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全球產業鏈重組、地緣政治競爭升溫,香港這座長期自信於「全球城市」定位的轉口港,還能否在浪潮之中穩住自身角色?《世界新經濟格局下的亞太、中國和香港》一書,試圖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為我們梳理亞太區域、中國內部經濟政策,以及香港在新格局下的處境與選擇。作者汪康懋從宏觀經濟、國際貿易、區域合作,到金融體系的變動,描繪了一幅充滿張力的亞太經濟藍圖。特別是在美中對抗逐步結構性化、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大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自由港的優勢,是否還能維持?這不僅是經濟學上的問題,也是關乎香港未來命運的核心提問。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4个月前
加拿大的選舉時間是計算好的結果,卡尼擊敗逼宮的Freeland贏得黨魁,成為連一次大選也沒參加過的新人總理。加拿大大敵當前,國家上下同仇敵愾,恰好成為自由黨洗刷污名反擊保守黨的最好機會。網上各黨支持者皆不斷強調某黨才能代表某團體或族群的利益,而香港人雖然是自由黨下救生艇計劃得益者,但受制於自由黨任內增發學簽和難民簽證,造成申請永居權大塞車,彈盡糧絕下不少香港人轉向支持NDP新民主黨和 Conservative 保守黨。話雖如此,但不要忘記大部份香港人皆非加拿大公民,雖則媒體上聲浪甚大,實際上所能造成的影響也許只是聊勝於無,因為只有公民才有投票權。所謂政黨支持,簡單的投票背後不妨有著複雜的動機,一如錢鍾書所言,「義正詞嚴的叫喊,有時是文學創造力衰退的掩飾,有時是對人生絕望的惱怒,有時是改變職業的試探,有時是中年人看見旁人還是少年的忌妒。」政黨政治和選民各取所需,既是交易也是表達意見,科學與藝術皆有之。考慮投票行為時,可以有以下考慮。規則和框架規則和框架,基本上屬於一些設計上的問題,有什麼的目標則有什麼的制度。設計時要考慮的,是這樣的制度有什麼的目標需要達到。單議席單票 vs 比例代表制就像英國一樣,加拿大所採用的是單議席單票制,全國所有選區,每區一個位,一人一票,最多議員勝出的政黨如果過半數則可有國會控制權。這種選法簡單直接,能給予政黨籌組成執政黨的能力,多數會出現兩黨獨大的情況,因為如果你是選民,必然希望將選票投予最有希望勝出又最和自己政見相近的政黨,如果有三個人爭持不下而選民能從民意調查中預見,第三位的支持者或會再考慮把自己的選票放於更有希望勝選的人身上,人之常情也。這和香港的設計不同,香港所行的是行政主導的政治制度,立法會並不需要決出執政黨,立法會要做的是盡可能在政府提案後多聆聽意見,所以在比例代表制上採用了最大餘額法,其效果更貼近於多議席單票制,務求兼收並蓄各方不同意見,用意亦要限制政黨過大。除此以外,引入功能組別、團體票等也可以把看作是從制度設計中取得所需結果之一,在此不贅。省選 vs 國選當年師從戴高禮教授,教授對黃鶴回教授的一篇區選文章讚譽有加,黃教授於文中用一些Regression Model反證在區議會選舉中勝出可增加立法會選舉的得票。當然,如今立法會重新整理好,百廢待興,市民如何在新的政治環境中,大部份政黨政見相同下投票有待觀察。加拿大有一點和香港不同的是,省選和國選可謂河井不犯,一般而言每省皆有自己不同的保守黨和自由黨,如此類推,其組成和立場並不從屬聯邦政黨。例如安省王福特早前以壓倒性勝出安大略省的選舉,其用意亦是要加強和特朗普議價的能力。聯邦和省之間一向有互相博奕的歷史,一國多省之下各省對於外國勢力或時局可以有不同理解和回應。福特雖然身為安省保守黨之首,但大可以對於博勵治的政策或者競選策略嗤之以鼻。最近保守黨內部對於博勵治的競選策略不滿,福特為其前競選經理公開批評博勵治辯護,只拋下一句:Sometimes the truth hurts「苦口良藥」。可見完全沒有要大利益、競選考慮下的PR發言策略。框架之下,我們可以將不同有影響的因素放在一起,考慮他們長短期的影響。因素之間各有輕重,取決於各省各人不同取向。一般性考慮這一些考慮不論國家和地區皆有影響,當然其他因素於選舉其他方面也可以有影響,下列舉數例。政治左右 – Spatial TheoryA Downs 提出所謂的選舉理論認為政黨皆位列於政治光譜之上,所以當投票時選民只會投予政治光譜上相近的政黨,在Manifesto Project中政黨的選舉主張皆已被表列並數據化,所以用一般的認知所說,加拿大之中NDP/Green屬於左派Bloc Québécois屬於中間較多偏左Liberal 屬於中間稍左Conservative屬於中間偏右People’s Party屬於右派但除此以外,左右兩派並不能准確到捕捉到黨派之間的分別,所謂左右除了在政治經濟學上的取態之外,在加拿大的政治制度中還有聯邦和省自治權中的討論。自由黨可以算是眾多黨派之中最強調聯邦的政黨,其碳稅和聯邦開支以重新分配和支持不同省份為主要政策理念。新民主黨和綠黨比自由黨要稍稍強調省的主權,但因為其主張再分配和環保的政策取向,聯邦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保守黨的保守主義是小政府,減稅,去除碳稅,發展經濟和商業活動,其中心思想則可被視省重於聯邦的經濟自由主義,這和魁北克黨的要求聯邦政府下放予省更大的自治空間有相同之處。所以在政策主張之上,雖然保守黨和魁黨一樣要求聯邦削權,但在政策取向上法語地區皆有較左傾的取向,而聯邦一向更優待地位獨特的法語地區,例如法區可自決碳稅、有自決申請者能否以法語區作定居地的權利。年齡、性別、參與在加拿大之中,年長的人較多為投票者,各年齡之投票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此外,各省的平均年齡皆有不同,草原三省和北三省平均年齡皆較年輕。各黨支持者皆有不同:女性和年輕選民皆會傾向自由黨,新民主黨和綠黨,中年選民傾向保守黨、老年選民則傾向自由黨。根據CBC的一篇報導,男性選民在經濟上較傾向進步性政策(增加有錢人稅率、政府提供更多服務)但文化上則相對保守(減少移民,減少性別多元開放化),此一觀點和女性於經濟和文化上的統一性(完全進步或完全保守)有明顯分別。在宗教和政治上較少討論和爭議,而將注意力和集中力放於傳統家庭觀念和個人自由之上。此外,年齡層上較有意思的是年老的選民更傾向於支持自由黨。自由黨於過去九年在道魯多領導下幾乎將於選舉大敗,其房屋政策和移民政策一直受批評:樓價居高不下,移民過多而其他健康或就業配套不合預期。道魯多曾直言房屋非聯邦政府負責,而又曾言不能讓樓市下跌否則會傷害退休人士的退休大計。移民湧入加上維持政府的福利政策,年老選民有更多理由選投自由黨而非保守黨。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trudeau-housing-responsible-feds-provinces-1.6924290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business/article-trudeau-house-prices-affordability/地區性考慮各地區因應自己的特定文化和經濟條件,使不同政黨有固定支持者。草原三省 65 席亞爾伯塔、曼尼托伯、薩斯喀徹溫蓮皆為石油農業重鎮,保守黨的取消碳稅、去除監管、減稅等政策主張受這些省份支持。這些省身處於西部,常處於被東部政治中心所制定的政策所控制,他們生活上則傾向自給自足、創業的獨立精神、多農鄉村選民的因素皆使保守黨於少數大城市聚居地(卡加利、愛民頓)之外享有穩定的支持度。聚居兩省 165席安大略和英屬哥倫比亞有較多大城市聚居人口(多倫多、密西沙加於安大略、溫哥華、維多利亞於英屬哥倫比亞),所以這些省份的大城市地區較喜歡支持自由黨或新民主黨等更有社會進步主義取向的政策。新民主黨在上屆政府支持自由黨,令部份支持者覺得被出賣,今屆很可能在美加大戰的大為提下損失大部份議席。除大城市以外,保守黨有一定支持。北三省 3席育空、西北領地、紐納武特皆為大範圍的少人居住的省份,加起來人口約十多萬,主要以原居民為主,只有三席。傳統上為新民主黨和自由黨之爭,因應其尊重少數族裔和文化,以及高度依賴聯邦政府政策支援的歷史。不過因為議席只有一席,CBC在民調上也省得列出來,嗯。基本上一區安省等於整個北三省之一了。https://newsinteractives.cbc.ca/elections/poll-tracker/canada/西洋省份 32 席Atlantic Canada 對於保守黨可謂難題,主要是因為當地捕魚發達,然而因為捕魚業很看時節氣候的關係,當休漁時大部份漁民都有賴就業保險去維持生活支出,這對於一些其他省份如一年四季都工作就草原三省的畜牧業和石油業造成不公平。加上西洋省份接近於法語區的自由左傾的思想精神,所以當地的基本支持面為傾向於自由黨。當年保守黨削減就業保險曾引起當地漁民不滿。https://www.thestar.com/news/canada/stephen-harper-s-new-employment-insurance-rules-whack-ontario-hard-walkom/article_5f511742-55cc-58e4-9909-51f853fa1431.html魁北克 78席魁省的特定法語地位在自由黨的強勢聯邦主義之下,仍獲得相當大的自由度,而有說法為如自由黨未能於魁省奪得聯邦選舉控制,一般不可能贏得大選。自由黨和魁省甚有淵源,道魯多家族皆出於魁省,蒙特利爾機場是PET “Pierre Elliott Trudeau” Airport。有趣的是,雖然於聯邦選舉上為自由黨和魁黨之省,但於省議會內卻是像安大略省一樣由中間偏右的政黨把持(Coalition Avenir Québec) 魁黨是唯一一個只會在魁省出選的聯邦層面之地區性政黨,雖然打著魁北克地區的旗幟,在支持度一樣暫時輸給自由黨。魁省的結果只能由魁黨或自由黨之間決定,保守黨雖有一定支持度,但不足氣候,其支持度於CBC民調一路從2021看來沒有任何變化。大選特定考慮除一些較靜態的因素決定了卡尼參選前的狀態,在這場選戰中也有一些Valence Issue – 政黨在所關心議題中有能力改變和Spatial Theory 相對的是Valence,也就是在關鍵議題之中哪一個政黨較有能力改變現狀。這是一個在2014年筆者於英國曼城讀碩士時接觸的主流理論。Spatial Theory因為政治光譜和人口資料(包括收入、學歷、性別)決定支持哪一個政黨,這是舊有說法。新一代則傾向於只集中在選民關心的關鍵單一議題,而不會受限於其他非政策性和表達個人政見的投票行為。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政黨政治議題不再單一化,人均收入和社會人口流動變化甚大,加上國際社會間不論文化經濟政治軍事交流和討論互為關係,所以一些較靜止而變化少的選民背景資料不再有解釋投票行為的能力。我們可以以心理學中,人在同一時段中所能處理的問題,心理上有限的認知作解釋,為什麼有選民會直接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政黨中跳邊,因為政策並非雞牛羊豬,無法計斤論件。投票如同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並非全然理性深思熟慮。在二零二三年開始,加拿大人早對自由黨積怨甚深,從二零二三年開始一直到二零二五年二月,如果舉行大選,必然是保守黨可取絕對多數。但當特朗普上場後,人們看見加拿大有國難,不計前嫌推選比博勵治更有國際經驗的卡尼上場。卡尼也很懂,在兩場辯論之中穩打穩紮,在競選廣告不斷強調Elbows Up,要保護加拿大的經濟和就業於目前美國的挑戰中,甚少為自由黨往績辯護,強調自己剛上場,不是道魯多。Campaign Strategy – 外敵對內政保守黨的主打並非外交,而是經濟(減稅)和犯罪,博勵治也被批評在外交上不如卡尼。不少保守黨人批評競選政策應要以美國作為主打,這才是選民想聽到的主題。筆者個人認為如外交非強項,博勵治在這等問題上辯論也只會顯出自己相對於卡尼缺乏外交經驗,倒不如寄望於選民不善忘更好。Shy Conservative Voters – 保守黨不受訪在美國大選中,初時民調認為賀錦麗和特朗普不相伯仲,之後發覺有很多保守的支持者(特朗普)一直在民調中被低估。我們也許亦可以說取態鮮明的社會進步政黨如新民主黨、自由黨、魁黨等支持者較樂於接受訪問,現在民調中自由黨雖然領先,但差距難言結果,倒是PolyMarket已成八二之分,有心者不妨一試運氣。
梁浩恩
4个月前
川普強勢上台,全球注目。人人都說這位魅力型的強人總統行為不可預知,其實是經過奧巴馬八年、今日世界的各種危機如何惡化,方是不可預知。 要有世界群魔亂舞、破壞秩序的不可預知在先,美國才需要一個應對不可預知的領袖來應付。由此可見,川普是如何受到這許多人的誤解。 政治這門學問,由人的行為決定。而人的行為受情緒和不同的文化思維支配,許多時候非理性。因此政治不是一門科學——然而人又是社會的一份子,古往今來,歷史的變動興衰,又有一套規律。 正因為人性有許多陰暗面,權力令人腐化,君主性格傲慢自大,像一個縱壞的小兒,因此人的行為也往往可以預測。社會變動的規律,回頭檢視,也有一套規律。 川普的「不可預知」,不是一個問題,西方和全人類為何今日陷入空前的困局,才是真正的問題。 川普是美國開國以來遭到最惡劣的輿論公審的一位領袖。上一任四年,美國社會包括主流傳媒從未公正客觀地對待一個自己的總統。對川普的偏見,來自他從政之前的商業行為。但即使身為紐約地產商,川普從來沒有做過損害美國公眾利益的事,只是對於他的生意拍檔時時施以辣手。沒有證據顯示,川普一旦做了全民的總統,會將美國人當做他的生意夥伴一樣尖酸刻薄,只為了個人的私利 當然,川普的經濟政策也有巨大的隱憂。例如他無法驅使成千上萬美國的下一代回復五十年代他們的祖父母一樣,體現勤勞精神,回到工廠。美國是否能重振工業,又視乎美國的企業主,像香港的唐英年說的,說的能否「計掂條數」。工業生產線的成本無法控制,出一百個川普叫美國或外國人投資也沒有用。因此,川普決定減利得稅,吸引投資。 然而此一手筆,又能否抵銷向中國貨入口加關稅帶來的通脹效應?兩者如何對應?要管治一個三億人的國家,美國人的最低工時與工資司都越來越高,川普無法向這方面下手削減。川普的經濟政策因此蒙上陰影。 現而美國的優勢在於:美國是美國。其他國家與英國做不到的,美國都有機會做到。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也是能源最豐富的國家。美國文化和軍事稱霸全球,聲稱要挑戰其權威的另外那個對手,其政治制度、影視文化、人民的行為,對全世界毫無吸引力。然而美國的那個對手,依然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廉價生產力,其出產的廉價貨品,對政治毫無觸覺的美國基層民眾,依然想購買。增 川普及其團隊必須認識到:其在遠東的對手,有三千年文化,有孫子兵法的權術,比俄羅斯的普京狡猾十倍,難纏很多。 面對國內堆積如山的問題,川普一任四年,時間一定不夠。香港的國際學校,我認識的朋友一個女兒,尚未讀中六,已經回來告訴父母說,她自己是所謂的Tran。父母挺不懂,問到什麼叫做Tran?女兒解釋之下,這對香港父母家長大驚失色,連忙反對。卻遭到女兒情緒性的反駁,說他們是Transphobia變性恐懼者,說他們是川普的支持者、極右的法西斯。 香港尚且如此,可見美國左翼為禍巨大,亦可見美國強大的影響力。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影響力,川普當選,嚇得德國總理馬上提早大選,相信右翼勢力將會破土而出。哈馬斯和真主黨紛紛呼籲停課,荷蘭宣布加強封鎖邊境。歐洲已經一葉知秋,只有剛選出工黨的英國處境尷尬。 川普有摩西帶領族人過紅海的神力,越來越多人相信,上帝在關鍵時刻會出手,就是那一顆有驚無險的子彈。
陶傑
4个月前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點燃全球經貿緊張局勢,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將中國排除於「全球對等關稅暫緩清單」之外。中國隨即宣布對美商品報復性加徵關稅,稅率升至125%,「中美關稅戰2.0」宣告全面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評論將焦點放在供應鏈斷裂、資本流動與市場信心上,但較少人注意到——這場貿易戰背後的博弈,仍沿襲自冷戰時期的「結構性對抗」。我們不妨回頭,從歷史的角度理解這場衝突的深層邏輯:為什麼美中對峙的陰影總在香港這個城市格外清晰?葉霖博士的《在中國的影子下:美國對香港的外交政策(1945–1972)》正提供了我們觀察這個問題的絕佳切口。該書以大量解密檔案與一手史料,細緻剖析美國在戰後對香港的態度變遷,亦讓我們看見——在每一次風暴來臨時,香港總被夾在帝國邊界的模糊地帶,成為歷史與政治張力的縮影。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開羅會議表達對中國收回香港的支持,視此為反殖民主義的一部分。這在當時中國國民政府的宣傳中被廣泛引用。然而,戰後的現實迅速改變。為了鞏固與英國的戰略同盟,美國國務院在1945年後放棄了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轉而接受英國繼續對港的殖民管治。到了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美國對中國政策全面轉向。美方對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恐懼,迅速凌駕反殖理念。香港此時被重新定義為冷戰前線——美國不僅不支持中國收回香港,還在私下與英國達成默契:保住香港,才保得住亞洲反共陣線的最後據點。書中引用多份解密檔案,證明國務院內部雖仍有部分人士主張支持民主化改革與去殖民政策,但在整體冷戰格局下,這些聲音無法推動實質政策調整。與此同時,華府更著手透過媒體、教育、文化等「軟實力」形式滲透香港,設下長期前哨與意識形態陣地。在1950至1960年代,香港的角色越來越多元——既是西方自由陣營的展示窗口,也是滲透中國大陸的情報基地;既是資本主義的示範區,也是「思想戰」的橋頭堡。葉霖特別強調,香港不單單是一個英國殖民地,更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灰色地帶」。美國情報部門在港設立多個監聽與情報收集中心,香港亦成為美國對華情報分析的神經中樞。美國國務院新聞總署透過資助中文報刊、設立文化交流中心,推動自由主義思想滲透至華南地區。當時不少著名的自由派期刊,如《民主評論》、《自由中國》都曾短暫在香港發行,並且被中共列為重點封鎖對象。而這樣的「另類戰場」也直接牽動了中國共產黨的香港政策。書中指出,雖然中共在1949年後未有主動收回香港,但始終關注港內政治動向,並藉助左派社團與工會進行組織滲透。北京政府將香港定位為「暫不收回、可加以利用」的特殊地區,其對港政策長期處於務實與進取之間的拉鋸。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左派在工會號召下發動大規模示威,進而演變成暴力衝突。美英兩國均高度關注香港局勢可能失控,葉霖詳細分析了美國當時的外交反應。事實上,美國內部對是否介入表現出高度矛盾:一方面擔心香港動盪波及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另一方面亦不願破壞與英國的盟友關係。在書中,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報告顯示,美國政府一度懷疑北京將藉此「奪回香港」,但也觀察到中共迅速下令「冷處理」,避免事件升級。這不僅反映出中共內部政策分歧,也讓美方進一步認識到——香港穩定,不僅對英國殖民政府有利,更是美中未來談判關係的關鍵籌碼。葉霖指出,六七暴動後,美國更加強化香港的「次要戰略價值」定位,不再寄望香港成為滲透中國的跳板,而是確保它作為東亞資本流動與文化交流的「緩衝地帶」繼續存在。1971年美國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迅速解凍。香港的角色也從「觀察中國」的基地,逐漸轉變為「被觀察」的對象。葉霖特別指出,尼克森過境香港的短暫停留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交流——香港成為東亞轉型的見證者,但不再是決策核心。美國的關注重心轉向北京,香港則逐漸被邊緣化。這也為之後1997年主權移交埋下伏筆。在整個1970年代,美國雖偶有關注香港的政治自由、人權問題,但多數仍以經濟穩定為優先,這種「去政治化」的香港政策,對香港後來的發展模式影響深遠。從今日回望,香港仍處在兩個大國角力的中心。中美關係雖已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抗,但技術、金融、供應鏈等層面構成的「新冷戰」格局,使香港的制度、角色與命運再次變得不穩定。葉霖的研究讓我們理解,香港從來不是中立之地,它始終處在兩個帝國「例外處理」的歷史夾縫之中。在這裡,政策經常不基於香港人的選擇,而是基於美中大國的戰略計算。當今的香港,被迫重新擔任戰略緩衝區的角色,卻失去了昔日的外交自主空間。從2025年的關稅戰爭到科技制裁、金融審查,香港在全球秩序中的處境再次受到關注。但除非我們認清其歷史結構性問題,否則這座城市仍將一再陷入「被選擇」的命運中。《在中國的影子下》是一部歷史著作,但它同時也是一面鏡子。它讓我們看到一段段決策過程如何塑造香港的制度框架,也讓我們意識到:香港之所以重要,並非因為它的體量或軍事價值,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可能——在大國博弈中仍保有空間的可能。今天的香港可能已難以再成為當年自由世界對中國的觀察哨,但我們仍應記得,歷史所教給我們的不只是事實,更是理解權力與命運的方式。在新一輪關稅戰與全球對抗下,香港再度回到十字路口,而這段歷史正是照亮未來的光。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5个月前
特朗普瘋狂大增對等關稅,環球市場大亂,港股上演「黑色星期一」。特朗普無疑是反全球化的代表人物,但或多或少選舉策略,而非意識形態信仰。可是,最近就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亦警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 歷史裡,每個階段的全球化皆有退潮期,就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般自然,兩者乃共生之物。然現在的全球化只是間場的倒退,還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撇除全球化尚未真正開展,但有跨大陸商品貿易的絲路時代和香料之路(7至15世紀),15 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是東西方真正連結的起始。哥倫布意外發現美洲,除了間接滅絕原住民的性命和文化,亦將薯仔、番茄、咖啡、煙草和朱克力等作物引進歐洲。 誠然有人不視大航海時代為全球化,部分是源於歐洲帝國建立的全球供應鏈,是由殖民主義和奴隸制支撐,而當時全球經濟仍非緊密相連,至少明朝有海禁,嚴格禁止民眾對外通商,所以世界只是部分連結起來。從當代觀點看,大航海時代反對全球化的人,至少有反對高壓剝削和殖民制度 現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於工業革命,由大英帝國主導國際秩序,蒸汽機、織布機等科技推動貿易。可是,1914年一戰爆發,中斷人們對繁榮和未來的憧憬(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然後在兩次大戰期間,美國大蕭條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崩潰,保護主義抬頭,貿易中斷,時勢成就納 戰爭破壞一切秩序,也讓重建變得容易。二戰結束,美蘇兩大霸權分別主宰東西方陣營,美國借汽車、飛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引領資本主義陣營形成全球貿易鏈,成為局部的全球化進程;鐵幕後的國家則靠共產信仰和恐懼維繫。隨着中國改革開放、柏林圍牆倒塌和蘇聯解體,全球化終於 搬出全球化極簡史出來,只想說明每個全球化階段,必然存在反對者,就像一股反作用力,試圖逆轉趨勢;但是全球化不一定是全球範圍,即使有國家選擇自我孤立,也只會構成阻力,不必然會影響歷史方向。所以說在特朗普時代全球化將會壽終正寢,難免只是悲觀的觀點。 Cover Photo: AP
杳三
5个月前
拜登离任前,特赦了自己的儿子,特赦其行为长达倒数十年,公众哗然。川普和拜登有默契,合演了一幕双赢的「特赦政治」。由拜登开先例,等川普一回归,必宣布二○二○年一月六日占领国会生的「叛乱暴徒」,全部释放,兼平反名誉。至于受害人会否逐一索偿,则由自己人出任的司法部和法院,自有讨回公道的「转型正义」的途径。 美国总统行使特赦权力,不是什么新鲜事 麦迪森总统赦免过一帮海盗。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赦免过一批支持南方的人士。越南战争之后,许多逃避兵役的人获得特赦。福特总统上台后,特赦尼克逊,以便缓解水门事件。福特后来竞选连任失败,与特赦有关,因此自从雷根总统上台后,总统极慎用特赦权。 法国总统在一九八二年之前,可以特赦死刑犯。殖民地时代,港督会同行政局,也赦免过多名判处死刑的杀人犯。总统与帝王,若没有这点权力,不论民主共和还是君主帝制,成为统治者,也没有任何权力的象征意义。 只是这次特赦的人,还包括前卫生总监福奇,这就引起巨大的震荡。 美国国会研究长达两年,追究所谓新冠状病毒的起源,已经一致认定,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其中如何泄漏、病毒如何加工、奥巴马时代的美国政府部门如何参与,福奇都知情,世卫总干事谭德赛也有参与。 福奇是川普总统任内的卫生部长。川普第一任,纽约地产商出身,没有自己的班底。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前国务卿特里森、卫生部长福奇,都不是自己的心腹,而由幕后势力包括传统共和党集团为他匹配班底。正如曾荫权做了特首,西环也为他分配了一个梁振英做「行政会议召集人」,曾荫权不得拒绝。 正因如此,川普的第一任,觉得自己像格利佛游记的小人国,手脚都被一批小人用绳子绑牢,无从发挥。强势回归,全用自己属意的真正班底。川普的第一任不算数,明年一月重返白宫,才是川普的第一任。 川普对福奇这种内奸,恨得咬牙切齿,因为正因为因为一场病毒,令川普任内翻车,巨大的政治迫害,令他无法连任。然而拜登趁川普认可其特赦儿子,弹弓手多特赦一件,可见论老奸巨猾,川普还是比不上拜登。福奇一特赦,未来四年,一场瘟疫,真相不会完整披露,因为福奇是一场大灾难的关键人物。 特赦福奇,对世卫组织的谭德塞有利,对中国也有利。看来川普未来四年,这场硬仗,不会像他一厢情愿之简单收场。
陶傑
5个月前
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回歸,支持賀錦麗的選民呼天搶地,連許多平時理性的美國知識分子也哀嚎:美國的民主出了大問題。 美國的議會民主制度沒有問題,是輸打贏要、大量長期被左翼意識形態洗了腦的人的心智才有問題。 民主普選並非最好的制度。前首相邱吉爾說過:但這是經過其他多種制度試驗之後,民主普選被證實是害處最小的制度。 邱吉爾不但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也是歷史學家。民主普選當然有問題,古希臘的柏拉圖就曾經提出:一旦選民缺乏教育,知識淺薄,不懂得思考,政客鼓其如簧之舌,開空頭支票,哄騙民意,可以憑欺詐上台,為國家造成損失。 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不能有民主普選,只能由智者精英,亦即所謂Philosopher King 來統治。 而Philosopher King (簡稱PK)又如何選拔?柏拉圖沒有說。這個PK做了理想國的國王之後,其性格會不會變化?權力會令人腐化,再品格純正君子的哲人PK,在擁有權力之後也會傲慢自大,也會認為自己是天才,也會淪為真正的PK。 柏拉圖也沒有答案,只是口口聲聲說:選民的質素沒有保證,選民容易聽信謊言。這一點沒有錯。因此人類古往今來,從來未能實驗出一個完全理想的制度,在西方,在教育普及、教育質素有保證的大前提下,只能實現一個最合理的制度。發現選錯了領袖,四五年一度,即刻可以換人。而且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確保領袖不會濫用權力。 因此,華盛頓確立的美國議會民主制度沒有問題,出了問題的是美國教育的內容。近二十年來,暗藏的馬克思或共產主義者「精英」在美國中小學的課程加入了大量左派意識形態的毒素,鼓吹同性戀主流、鼓勵變性手術,經濟民生次要,美國的選民反而有常識,不必有哈佛學位,用選票將許多博士碩士的左翼政客趕了下台。 美國的議會民主有問題,那麼難道回歸到中國的君主制就萬事大吉? 許多年一票選舉權也沒有的中國人,難免歡呼雀躍,幸災樂禍,基於其長期的民族自卑感與自大狂,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也很易理解。 然而中國的君主制,必然也是極權嗎?「禮運大同篇」對於中國領袖的產生方式,只有四個字,叫做「選言語能」。選賢與能,與柏拉圖的精英管治相同。只是沒有詳細說明:是如何「選」法?當選的能人,任期有多長?權力會不會腐化?在這方面與柏拉圖一樣,也欠缺了細節。 中國的君主制度走向專政,當然由秦始皇開始。但在秦始皇之後,也不是沒有回歸過一點常理。例如唐宋兩代的皇帝,由唐太宗道宋太祖,由宋太祖到宋徽宗,沒有一個是秦始皇一類的暴君,大多數有聽取意見的胸襟。譬如唐代,皇帝並非一人決斷,而是由一個類似中國國務院一樣的「中書省」來商議。中樞省有大學士多名,為首的那個叫做「中書令」,相當於宰相。重大政策由中書省合庭商議產生,中書令蓋章,再交付另一個叫做「門下」的機構 唐宋兩代近七百年,沿用這套管治方式,沒有獨裁,也沒有帝王的暴政,與柏拉圖的理想國非常相似,而且比理想國好: PK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群人, PK階級之內有商有量,也有爭論, PK之上,才是皇帝。而對於皇帝的要求,也有「內聖外王」的儒家道德鞭策。 其中出現過宰相王安石變法事件,但王安石沒有軍事政變奪權。因此,中國人從前施行過精英統治,精英由科舉產生,來自民間。這套制度其實不錯,今日都成為歷史。 英國考公務員,叫做Mandarin,也是來自唐宋科舉的靈感。對美國的民主制度不滿意,可以參考中國制度,不過不是秦始皇和毛澤東這一頭一尾的暴政,而是取其中段。 美國的漢學家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否則面對今日的亂局,是他們應該在美國大聲疾呼的時候。但他們沒有,將輿論交給了TikTok的民粹。
陶傑
9个月前
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的「選舉人制度」獨一無二,備受全球深入認識和關注。 「選舉人制度」眾所周知,首先,並非由美國一人一票的簡單多數而直選決定。在這方面,台灣的總統選舉,反而比美國更民主。 此外,美國兩黨的總統候選人,也絕不由「公民提名」產生,而由黨內各利益集團評估民意基礎之後決定。 而美國的國會,分參眾兩院,雖然每兩年選舉一次,但參眾兩院有如巴士的上層與下層,眾議院通過法案之後,提交參議院,必須兩院通過。兩院通過的法案,有的有對總統的約束力,有的沒有。 而英國的國會,分上下議院,上議院議員以世襲的貴族佔領一部份,由執政黨的首相委任另一大部份。例如彭定康在退出政治生涯之後,就被委任為上議院議員。許多法案經下議院常情之後,上議院可以修改,也可以否決。此種修改或否決,不由民意基礎而決定。 舉以上的例子,相信你看到這裏也會猜得到: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都不是「雙普選」。兩國的選舉方式都經過至少200年的試驗,是否運作良好?又或者是否能保證選出十全十美的領袖?答案都是否定的。 因為美國的選票可以事先郵寄,可以在電腦投票。事先郵寄的選票儲存在何方,期間有沒有移動過,美國的傳媒並不熱衷報道,也沒有狗仔隊二十四小時跟蹤。相反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的投票,都指定投票日由選民大同身份證明在現場出現,白紙黑字的填寫結果,而且填寫一旦錯誤,選票作廢。 「雙普選」在香港的模式,根據前民主派一貫的主張:特首候選人必須由公民提名,立法會的議席全部直選。有人曾經質疑:若出現一名類似長毛的候選人,在外圍國際經濟因素影響之下、當中國經濟破敗,香港出現極度貧富懸殊,這位候選人振臂一呼,質問:為什麼李嘉誠父子三代如此?極度有錢?為什麼霍英東的孫子霍啟剛可以生而擁有牛津受教育、回香港之後壟斷體育界並身兼多項公職的特權?為什麼鄭志剛身為鄭裕彤的孫子,可以向銀行貸款一千四百億? 大家想想:你們也是人,人生而平等,你們認為這樣是否平等? 如果不平等,那麼香港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是否應該改變?如果你們選我做特首,我答應:大商家的企業利得稅,只要每年利潤超過五億,都必須繳稅百份之七十。交出的稅項,我身為特首,將會分派給住劏房的貧苦市民。 若實行「雙普選」,如果時空轉換,今日的香港,我相信有超過一半機會,將會由梁國雄先生做特首。 這樣的假設,當然絕對不包含對梁國雄的不敬。梁國雄擁有任何政治主張和言論的權利,戴耀廷也可以在學術範圍提出雙普選的可能。但梁國雄是前蘇聯極左共黨人物托洛斯基的信徒,戴耀廷是一位法學的理想主義者。兩人的言論和主張,都沒有超越基本法。唯一旦兩人的主張付諸實踐,時至今日,我相信許多人都認為將會是災難。 在2019年之前,香港擁有相對的言論自由,卻從來沒有就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是否屬於雙普選展開過成熟的討論。因為一旦由理性角度提出比較中肯的分析,會被民主派的一方列為已經接受中方統戰、或者曲線向北京表忠的人。而確實,以當時的氣氛,一旦有一名向來不涉政治組織的人提出這樣的觀念,「西環」必定拉攏,叫他站過來這邊,加入麥美娟、何君堯、梁振英這一方,隔空吶喊,批判黎智英語戴耀廷為首的民主派。 這樣一來,如此觀點的持有人必定不敢作聲,有如今日在美國,據說許多人暗中認為川普比賀錦麗沒有那麼壞的人,也不敢公開宣示,因為他會付出社交名譽的代價,而且還極可能失去工作。 這就是社會的結構出現了問題。一個國家無論再民主自由,民主和自由是由人來實踐的。正如在共產主義的烏托邦裏,財富和食物要平均分配,主持和操作分配過程的不是上帝,也不是如來佛祖,而是人。 憑什麼有人可以掌控財富和食物的分配權?這些人的權力從何而來?分配的過程有沒有私心?馬克思在他的論述裏一句也沒有提。 這就是「人」的質素並無完美的保證,不論是選出來的領袖,還是投票的選民。 今日美國的選舉民主,與其說制度出現問題,而是廣大的「人」的質素和判斷能力出了問題。人的問題,世代都由教育影響:人的道德價值觀、人的思考方式、人的善惡判斷,都由幼稚園小學開始的教育來塑造。什麼人來辦教育?教育過程中的師資與課程由誰來決定?有沒有滲入其他偏見的私貨?中小學的教育基礎出現了問題,那麼名牌大學的知識精英,如果對民意和選票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進而成為國會議員或總統領導國家,這個國家會向何處去? 在美國大選前三日,德國國會通過的法例開始生效:德國公民將可於當天起,自由更改官方記錄上的姓名和性別,一年限更改一次,毋須醫療證明、司法裁決。目前,當局已接獲至少一千二百份申請。自稱「女性」的生物學男性的「跨性別者」,可以自由出入女廁,女更衣室,女浴室等公共設施。 根據此法案,德國人的性別不再根據生理特徵決定,而是取決於個人自由意願。成年德國人將可以選擇四種性別:男性、女性、雙性、無性。另外,個人亦可以自由改名,以便選擇更適合自己性別的名字。 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議會民主國家。當然,民主作出的決定一旦錯誤,只要總統和總理能換屆,下一次都可以改正。然而以今日的趨勢卻未必:當華盛頓郵報今年宣布,不會公開支持任何一個候選人,即刻有多名編輯記者離職,有二十萬訂戶取消,因為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在市場面前,並無保持沉默的自由。
陶傑
10个月前
美國選舉仍然非常接近,儘管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勝選可能性略高於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眾議院的控制權之爭同樣激烈,但在這裡,民主黨取得多數席位的可能性略高。4o 在參議院方面,共和黨取得多數席位顯然更有可能,但尚未確定無疑。這意味著可能出現多種結果,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提案似乎是選後政策中最大的風險。如果特朗普贏得選舉,這一問題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美國總統選情——特朗普略佔上風 賭盤顯示特朗普的勝率約為 60%,儘管多數全國民調顯示哈里斯領先,且搖擺州的民調結果非常接近。有跡象表明賭博市場受到了大量押注特朗普的影響。特朗普在 2016 年和 2020 年的表現都超出民調預測,但自那以來,民主黨在特別選舉和 2022 選情緊張的州包括北部的賓夕法尼亞州、密西根州和威斯康星州,以及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北部搖擺州對哈里斯稍微有利。如果哈里斯贏得三個北部州,而特朗普贏得四個南部州,那麼(若其他地區無意外情況)哈里斯將以 270 對 參議院偏向共和黨,眾議院則僅稍微偏向民主黨 所有主要的參議院競選均有大量的意見調查。目前民主黨以 51 對 49 擁有微弱多數,但西維吉尼亞州幾乎肯定會變為共和黨,蒙大拿州可能如此,俄亥俄州的選情則接近一半對一半。民主黨還有數位現任者在激烈競選中,預計會保住席位。共和黨中最脆弱的席位在 在 2022 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共和黨僅以九席(總共 435 席)取得多數,這意味著民主黨僅需再贏五席就能奪回多數。由於哈里斯的支持率目前高於 2022 年的拜登,預計民主黨更可能獲得微弱的眾議院多數。然而,由於選情接近,尤其是加州的部分席位 總體預測 我們預計特朗普的勝率為 55%,他完全控制國會的可能性為 30%,共和黨控制國會的特朗普勝選機會為 25%。若哈里斯當選,她控制國會的機率不超過 10%,即哈里斯當總統但無法控制國會的概率為 35%。 若哈里斯勝選,經濟前景變動不大。 若哈里斯當選,我們預計不會大幅修正經濟預測。考慮到民主黨控制國會的機會較低,她的政策實施能力將受限,儘管財政赤字將從 6.4% 的高位進一步增加。如果民主黨掌控國會,額外支出可能顯著增加,但這將主要通過加稅來資助。若無重大政策變動,美國經濟前 在特朗普的政策下,關稅將成為主要決策,結果充滿不確定性。 特朗普勝選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共和黨完全掌控國會時。特朗普的減稅承諾愈加激進,包括永久延長 2027 年減稅,而將社保福利免稅的承諾則較不可能。然而,特朗普顯然打算在哈里斯的基礎上大幅減稅,而其支出削減計劃則不多。哈里斯僅能小幅增加支 然而,隨著特朗普推動更多減稅政策,他逐漸傾向於以關稅來支撐減稅方案,目前提出全面徵收 20% 關稅的建議(此前為 10%),對中國商品稅率達 60%。大幅增加關稅即使在減少進口情況下,也能帶來相當於 GDP 2% 的收入,但大部分會轉嫁至價格 特朗普是否執行關稅政策高度不確定。他若以國家安全為由有權力執行。一些共和黨人會提醒他,激進的關稅將拖累股市,並推高通脹,而通脹的上升曾對拜登造成巨大損害。若特朗普接手增長中的經濟並伴隨下降的利率,他可能會選擇接受穩健經濟的功勞,而不採取重大行 如果特朗普需在民主黨控制一院的情況下施政(最有可能是眾議院),他將無法完全實施其減稅計劃,甚至需在 2017 年減稅延長上妥協。然而,會有更多民主黨人支持減稅,而非共和黨人支持加稅,因此在哈里斯任內的共和黨國會情況下,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仍可能降 聯儲政策與外交政策 我們對 2025 年末聯儲基金利率目標的預測為 3-3.25%,比目前低 175 個基點,假設財政政策變動不大,與哈里斯無國會支持情景相符(我們將在 11 月 7 日 FOMC 和選舉結果後重新評估聯儲預測)。即便如此,經濟數據的強勁表現意味 若特朗普當選且關稅行動有限,聯儲寬鬆步伐或比哈里斯稍為謹慎,可能少 50 個基點;但若關稅大幅上調,聯儲將保持政策限制直至確認沒有第二輪效應。若聯儲在關稅上調前大幅寬鬆,部分寬鬆或被收回。無論如何,傑羅姆·鮑威爾的聯儲主席任期於 2026 年 在外交政策方面,主要需關注烏克蘭問題,即便哈里斯決定減少對以色列的支持。特朗普可能會願意達成協議,使俄羅斯保留部分烏克蘭領土,或是保留其正式吞併的領土,並同意使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然而,特朗普可能不會接受任何會顯示俄羅斯控制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協議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金磚峰會儘管備受期待,但連同峰會後簽署的《喀山宣言》(即聯合聲明)並未帶來重大改變,且提供的實質內容甚少。 在喀山峰會上,對於接納新成員並未採取具體措施,但印尼、哈薩克、馬來西亞、土耳其、越南和委內瑞拉等13個國家被宣布為新的合作夥伴。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參加了峰會,但未達成讓土耳其近期成為正式成員的共識。印度和巴西仍然批評金磚組織可能會走向反西方的立場。 金磚峰會於10月22日至24日在喀山舉行,這是金磚組織擴展後的首次峰會,並新增了衣索比亞、伊朗、埃及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成員,接受印尼、哈薩克、馬來西亞、土耳其、越南及委內瑞拉等13個國家成為合作夥伴。金磚成員國於10月23日簽署了一項聯 該宣言也提及國際衝突,強調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的必要性。有趣的是,金磚組織強調遵循《聯合國憲章》原則的重要性,並對烏俄衝突的調解努力表示歡迎,聯合聲明強調了聯合國在國際體系和國際法中的核心角色。各國領袖也對中東不斷升級的人道危機表示關切。 宣言還提供了有關聯合金融努力的資訊,包括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領導人鼓勵採用新的金融實踐,並強調「我們歡迎金磚銀行間合作機制(ICM)專注於促進並擴展創新金融實踐。」峰會的另一重點是加強本幣貿易和金融結算的協議。宣言歡迎在金磚組織金融交易 儘管此次喀山峰會未宣布新增成員,但在會前和會期間舉行了多場雙邊會議,可視為金磚組織未來方向的指標。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五年來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並簽署了一項解決四年邊境爭端的協議。 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會面是另一個重要的雙邊會議。土耳其於9月2日正式申請加入金磚,成為首個表達加入興趣的北約成員,但雙方尚未採取正式的會員資格步驟。 在金磚論壇上,埃爾多安表示:「我們決心與金磚大家庭加強對話,並基於互相尊重和雙贏的基礎上發展密切關係。(……)二戰後出現的政治和金融機制已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土耳其施壓歐盟加速入盟談判的一種策略,而土耳其對金磚組織的真正 值得注意的是,峰會中顯現了一些分歧。根據彭博報導,印度總理莫迪於10月24日表示,金磚聯盟不應與全球其他聯盟對立,即使俄羅斯和中國試圖擴展該組織以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為印度和巴西始終對金磚組織可能成為反西方組織持批評態度。看來巴西對 峰會還在南非引發了國內政治辯論,隨著總統拉馬佛薩在金磚峰會上發表關於俄羅斯是南非盟友的言論,民主聯盟(DA)表示反對。似乎非洲人國民大會(ANC)與民主聯盟(DA)在其相衝的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導致民主聯盟指責拉馬佛薩不尊重政府的全國團結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0个月前
拜登的任期將過,雖然因健康無法爭取連任,但至少也沒被彈劾。這四年來拜登經常語出驚人,曾經在國情咨文將「烏克蘭」說成「伊朗」,又在華沙的演講裡即興評論普京,「在上帝的份上,這個人不能繼續掌權」、更說過普京「顯然正在伊拉克戰爭中敗陣」(烏克蘭)⋯⋯拜登的失言不論是因腦退化還是口誤,在媒體的渲染下已成笑柄,但以四年任期來說其外交政續算是合理有餘。 即使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明白,不論拜登如何推翻前任特朗普的決定,後者回歸的機會亦不低。拜登在上任首天即讓美國重返世界衛生組織和《巴黎協定》,就是要釋出支持多邊合作的重要,一改前任單邊主義的作風。 就美國的亞洲戰略目標而言,每步外交都是為了圍堵中國而走,雖然與 廿年來,華盛頓一直強調亞洲在本世紀的中心地位,並希望將美國的外 雖然美國多年來在地投入巨額資金,建立國家警察、軍隊,解放女權、 但最失敗的外交政策就是現時的以巴戰爭。即使美國已全力促成停火, 媒體的渲染下,拜登像個八旬老翁屢在重要場合失儀,形象觀感嚴重受
杳三
10个月前
每個大國都自認有勢力範圍,只容得下自己干預別國內政,絕不接受其他國家插手攪局。俄羅斯自視其勢力範圍為前蘇聯地帶,要不普京就說不會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一直想振興祖國榮耀。2000年初普京未站穩陣腳,阻不住部分東歐國家「脫俄入歐」,但俄羅斯2008年入侵格魯吉亞、2022年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證明,未來一個都不能少。 可是小國的政治悲劇,總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摩爾多瓦早前舉行總統選舉暨入歐公投,親歐派以50.39%勝出,若結果獲最高法院確認寫入憲法,該國最遲有望於2030年加入歐盟。摩爾多瓦設法擺脫俄羅斯的魔爪,愈來愈似2014年後烏克蘭的影子。 自摩爾多瓦1991年獨立後 除了普京的帝國野心,摩爾多 21世紀俄羅斯的賣座只限於 摩爾多瓦的命運是俄烏戰爭後 畢竟小國的命運只能在大國之
杳三
10个月前
世上總有些黑暗角落不為人知,是政府用於秘密作業。過去數月有外國記者一直申請去鳥不生蛋的島嶼——迪戈加西亞島,即英屬印度洋領地查哥斯群島的主島,去報道泰米爾人申請庇護的判決,但英國政府首先反過來提出司法挑戰,試圖阻止記者參加聽證會,搞到終審法庭後敗訴,美國又跳出去說不會提供食物、交通和住宿,試圖再以行政手段阻止採訪。當然地理位置偏遠最好用來埋藏國家的黑暗秘密。 迪戈加西亞島埋藏的故事,不只是泰米爾人被困在島上三年的處境,還有美英兩國的地下軍事協議和活動。查哥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西面是毛里裘斯、北面是馬爾代夫。群島自16世紀由葡萄牙航海家發現後,一直是帝國主義時期的戰略要地。拿破崙戰爭後,法國
杳三
10个月前
健康的經濟循環就像脊髓,支撐國家繼續運轉。歷史上不少國家的經濟崩潰後,政治秩序也隨之解體,如一戰後的威瑪共和國,又或穆加貝時期的津巴布韋。雖然戰時經濟運轉對政治的影響需要時間才浮現,但俄烏戰爭已逾兩年半,普京還在,烏克蘭也尚未倒下,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如果西方還寄望以經濟壓力迫使俄羅斯嗚金收軍,看到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大概會更感悲觀。 日前克里姆林宮已批准2025年至2027年的財政預算案,來年的軍事開支將驚人地增加25%,達到1,400億美元,創下後蘇聯時期的新紀錄,也意味着即使俄烏戰爭即將完結,未來三年的軍備開支亦會保持在高水平。俄羅斯作為世界最大的油元國之一,龐大的天降橫財讓其能夠抵住
杳三
11个月前
金磚國家可以提供政治緩衝,但不能提供經濟緩衝,因為金磚國家仍在尋找務實的合作領域。 然而,唐納德·川普的普遍關稅威脅可能會讓金磚國家關注更多新興市場內部貿易。儘管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新增貸款放緩,但「一帶一路」已經幫助中國轉向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 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國家高峰會(10 月 22 日至 24 日)和在裡約舉行的 G20 峰會(11 月 18 日至 19 日)分別位於至關重要的美國總統選舉的兩側。如果中美地緣政治惡化,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倡議會保護中國嗎?到2025年。 圖 1:「一帶一路」擴張計劃 Source: BBC/Merics Can 金磚國家和G20峰會在一定程
Fortress Hill Advisors
11个月前
巴勒斯坦人作为世上最大的难民民族之一,半世纪以来家园不断被吞并,只得在难民营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据估算世上有917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其中约836万居于邻国、81.2万人仍在国内。 纵然国际法有为巴勒斯坦人确立不可剥夺的回乡权(right to return),但对巴人却如一纸空文,无从申诉。 Nakba,即阿拉伯语的“灾难”,是指以色列建国期间(1947至49年),犹太复国主义的民兵和军队将约四分之三的巴勒斯坦人,从其家园和土地上暴力驱逐,好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以犹太人为多数的国家。今天有人称上述强制迁徙为种族清洗,但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这只是“人口转移”,仿佛只有他们曾经被种族清洗。单是 难民数字就是以巴冲突最佳的见证者。在836万国际难民中,分别有230万人在约旦、57.6万人在叙利亚、48.5万人在黎巴嫩,以及逾150万人在加沙,88.7万人在约旦河西岸,后两者皆是被军事占领和管制的地方。他们大多都以无国籍的身份,生活在半永久性难民营,只能长期依靠联合国人道救援物资生存,同时也为接 原则上,一个人回归其祖国是基本人权,但又是寻常得遭人忽视的权利。巴勒斯坦人不仅是申诉个人的回乡权,更罕见的需集体行使的民族权利。虽然早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人权宣言》第13条,已写道“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但权利终归是理念,谈到现实就能成为取舍之物,如同联合国的第一 可是,1940至1960年代那20年,以巴冲突愈演愈烈,前者在1967年的战争更占领整个历史上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造成多达50万人的大逃亡。联合国开始改变立场,将巴勒斯坦人视作“难民”的处理眼光,变为承认这是关涉民族存在和自决的问题,也在《237号决议》里促请以色列政府,给予因战事逃离地区的居民回归便 家园是个人立足世界的基础,人被战争等外力在土地上连根拔起,犹如处以极刑。早在11世纪的《大宪章》年代,回乡权已隐含“从陆路和水路平安出入我们的王国”一句话内,人的行动自由是早于和先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出现,可是至臻的权利理念还需要人们不断重提、争取,才不会使“弱者说权利、强者说权力”之话成为真理。
杳三
11个月前
曩三世紀(1725至2025年),孰為天下侵併之魁首?斯乃簡問,然侵略者每諱其名,喜以「解放」、「殖民」、「開埠」、「自由貿易」或「播文明」自飾。 欲辨「侵併王者」,當先明定其義。凡兵戎之舉,跨越國界者,皆列其中;至於內亂,則概不計焉。據吾自網絡所考得之四十二次侵略紀錄,三國並列,為三百年來侵略最頻之國。 不列顛(英國)、法蘭西(法國)、俄羅斯(曾為「蘇聯」)各擁七侵略,鼎足而立。不列顛自1757年普拉西之戰始,傾覆孟加拉納瓦布,啟印度帝國之基;繼以鴉片戰爭兩役(1839-1842、1856-1860),強開中國門戶;1879年侵祖盧,圖南非黃金。法則於1807-1808年進西班牙、葡萄牙,1 美利堅(美國)以六侵略隨後。1846-1848年美墨戰爭,奪德克薩斯與加利福尼亞;2003年伐伊拉克,傾薩達姆;2001年侵阿富汗,追獵九一一後之蓋達。1983年格林納達、1989年巴拿馬,皆短占;1898年美西戰爭,掠殖民地。民主之衛?固也。然其足跡,屢越邊陲。 他國亦爭鋒。德意志(德國)發兩次世界大戰,1914年侵比利時,1939年襲波蘭。日本為亞洲侵略之最,1895年勝中國滿清,奪台灣;1910年吞併韓國,名曰「日韓併邦」;1930年代肆虐中國。中國則於1979年攻越南,報復柬埔寨之侵。小國如奧匈,1914年侵塞爾維亞,啟一戰;西班牙抗法1807 侵略每假「義」名。英1757年普拉西之役,號「保貿易」,實開印度帝國。1879年祖盧之戰,爭南非金;鴉片戰爭(1839-1860)迫華開放——香港維多利亞港之深、避颶之丘,經蘇格蘭植物學者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探查,依1842年《南京條約》入英手。1860年英以武力迫中 史書述侵略,似整肅,然代價慘烈。日本1937-1945年侵華,殺數百萬,欲成「大東亞共榮圈」。德1941年侵蘇,史上最大侵略,葬數百萬於雪與血。「自由」或「共榮」,皆血債累累,侵者罕計其數。 奇者,多侵略者乃民主之邦或正轉民主。美、英、法、戰後德、日,暨北約(1999年轟塞爾維亞,止種族清洗),皆民主自誇。然民主果伴領土野心乎?抑或權力,非政體,驅之?讀者或驚,欲辨數據、呼「脈絡」。無妨,歷史乃慣犯之巡遊。表列四十二侵略,數國領銜,格局自明,無須責。君若問表中侵略、或有遺漏,請告
安東尼
4个月前
一百年前的「外國勢力」,與今天的「外國干預」有何分別?當中國政府高聲指責西方干預、香港媒體提及「境外敵對勢力」幾成日常,你有否想過,這樣的政治語言其實早在十九世紀的中國已現雛形?羅伯特・尼爾德(Robert Nield)的《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讓我們重新認識那段被屢次選擇性遺忘的歷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到1943年抗戰中止不平等條約為止,百餘個「條約口岸」構成了一張深深植入中國土地的帝國網絡。這些據點,不僅是帝國主義的軍事與經濟前線,更是文化碰撞、制度實驗與現代化進程的奇異容器。香港,作為其中一個最持久、最成功的據點,其歷史命運尤其值得重新審視。今日我們見證香港「被中國化」的急速進程,或許可從這段歷史中,尋找出一些令人不安的回聲。條約口岸的誕生:歷史如何開啟「他者治理」的中國模式?「條約口岸」的建立,是西方列強以武力撬開中國疆域的直接結果。自1842年《南京條約》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開放通商起,英法美俄等國迅速擴張勢力,將數十個城市納入殖民勢力範圍。尼爾德詳細梳理了這些據點的誕生與演變,指出條約港的設置不只是為貿易服務,更創造了一套具殖民色彩的「他者治理」機制——治權由外人掌握、法治與稅制與內地斷裂、文化價值輸入當地生活。這樣的治理模式,不單止在空間上製造割裂,也在觀念上建構出一個「非我族類」的現代中國圖景。中國的主權,在這些據點內被有系統地抽離——而這種治理經驗,也成為近代中國國族主義敘事中的恥辱起點。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4个月前
由舊香港到新香港,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所熟知的香港,正在被各種勢力、話語權重寫過去、現在和未來。但誰來重寫?如何重寫?在「歷史」本身也淪為政治工具的時代,我們還能相信哪種視角去看這座城市?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重讀日本歷史學者濱下武志的《香港大視野》,反而提供了異常清澈的觀看方式——一種不屬於殖民者、也不屬於民族國家的視野。他不從中國的權力中心出發,也不被西方的秩序框架所綁,而是從海上網絡、僑民經濟、匯款系統與中介角色,構建出一個穿越國界、以流動為常態的「亞洲網絡中心」——香港。這不是對過去的浪漫懷舊,而是對當代危機的一種歷史解釋力。一、從「中心」看邊陲,或從邊陲理解亞洲?在今天的香港,「歷史」不再是一門遠觀的學科,而是一場正在爭奪的實時政治。無論是中學課綱的改寫、博物館展覽的重組、或是新聞報導中的表述鬥爭,香港的過去,早已被捲入今日的權力博弈之中。在這樣的時代重構下,重新閱讀日本歷史學家濱下武志於1997年出版的《香港大視野》,不只是對過去的一次回顧,更可能為我們提供一種超越當代地緣政治框架的歷史眼光。濱下所提出的「亞洲網絡中心」觀點,拒絕將香港視為孤立的殖民地或附屬地,而是置於由華人移民、貿易金融、海洋活動構成的網絡交匯點。這種視角,不僅打破了中國史與世界史之間的藩籬,也讓我們看見一個「從南方看中國」、「從移動中理解權力」的全新歷史框架。而這種網絡式理解,或許正是當下香港在「一國多制」名存實亡、政治與經濟深陷困局時,最迫切需要回應與反思的歷史資源。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4个月前
有說中國人與幽默感扯不上關係,至少「幽默」的概念得靠林語堂先生翻譯過來,才開始在華文世界出現和討論。當然幽默感欠奉也離不開民族性和文化,港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既認為幽默難登大場,是輕浮、膚淺和兒戲的表現,但也喜愛幽默帶來的開懷大笑。 幽默是種生活的調味料,人人可以口味各異,諷刺、影射、模仿和語帶雙關⋯⋯但就是不可或缺,尤其面對前路堪憂的社會,開懷大笑既能讓大腦釋放安多酚,又能暫時擱淺現實的無奈感。 林語堂說過,「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不過個人之力弱,在高壓的封閉社會裡,大多只能委曲求全,政治笑話面對暴力 在史大林時期,蘇聯民眾雖接受了政權的全面宰制,被恐懼支配生活,但仍能以玩笑接受無奈的現實。蘇聯時期的笑話層出不窮,既有真實也有杜蓬,但大多都是寫實描繪生活,例如「一個工人早到工廠五分鐘,被控間諜 但苦中作樂不是蘇聯民眾的專利,猶太人面對納粹的苦難時,也留下過以笑抗衡的紀錄。如「蓋世太保正準備槍斃幾個猶太人時,走來一名軍官。「他對其中一人說,『你看起來有點像雅利安人,所以我給你一個機會,我 先賢說言論和思想自由是天賦權利,但此是理想而非現實。人們受制於政治和社會的高壓環境,只能以冷嘲熱諷的方式說出意見和想法。當正經談事的權利不再,調侃就成為弱者唯一的武器。奧威爾認為「每個笑話都是微 當然,玩笑不是蘇聯和納粹倒台的原因,但幽默的笑話卻令人在現實保持清醒,在順從與反抗之間避免麻木和犧牲的陷阱。這倒是一種亂世的生存策略。 Cover Photo: Gnomon Wise - Research Institute
杳三
4个月前
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若用歷史觀點解釋,歷時三年多的俄烏戰爭雖然是蘇聯解體的延後故事,但並不符合魯迅對悲劇的定義,畢竟那時共產主義的價值早已逝去,毀滅的只有苟且的社會秩序。 對普京來說,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一場俄羅斯人真正的悲劇是蘇聯解體;但是來到21世紀,那場悲劇卻是烏克蘭經過幾世紀的流血衝突、被外國統治和分裂後,繼續成為東西歐不同價值觀的磨心。 俄烏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當時斯拉夫族群定都基輔為中心。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一世皈依東正教,並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克森尼索接受洗禮。所以普京說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同一民族,一個整體,就是建基這個時 可是,兩國在同一時光,亦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意識。基輔羅斯公國成立後,烏克蘭就不斷在被佔領和光復之間來回折返,先有13世紀蒙古人的征服,然後是16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從西面入侵,17世紀帝俄先取得聶伯河東部 沒有史太林策劃的飢荒,也許烏克蘭的民族主義不會如此熾熱。1917年共產革命後,烏克蘭要到1922年才完全併入蘇聯統治。1930年代初,蘇聯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場,導致農作物欠收,史太林索性掏空烏克蘭的儲糧,調回母國 俄烏戰爭不是一場對等戰爭,前者為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威脅到自家後庭,所以先發制人,權謀是戰爭的本質;但後者對着強權不屈不朽,捍衛自主和獨立的價值,那怕成為一場悲劇,也要將拒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才是悲劇的價值 Photo: The Holodom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onsortium (HREC)
杳三
5个月前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舉行,政治菁英、知識份子皆懼怕特朗普捲土重來,再有四年時間破壞既有的國際和政治秩序。政治最忌不確定性,使至特朗普的善變和極端作風來得嚇人,但在口沒遮攔的詞令背後,其賣座之處是植根在傳統的孤立主義。 從1789年到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二戰,美國外交上一直奉行孤立戰略,如前總統華盛頓在1796年告別演說直白地說,美國要可能與外國「減少政治聯繫」,「避免與其他國家建立永久聯盟」。特朗普雖然沒有華盛頓的謹慎和遠見,但其理念也是植根於19世紀末的傳統思維。 美國早年的孤立主義是隱而不宣的外交理念,立國國父皆相信美國在地緣格局安全,東西兩旁有巨大的海洋保護,南北兩面又有友好或可操控的鄰國 舊時孤立主義總能契合不同立場和群體的要求。對現實主義者來說,美國有地理保護可以減少理會大西洋和太平洋對岸的事務;對理想主義者來說即 可以說,到了20世紀中葉美國才扭轉其傳統,特朗普乘勢出現只是傳統的反撲。1940年美國仍盡努力遠離二戰的泥潭,但翌年日本空襲珍珠港 二戰前,美國有長達150多年不願締結軍事聯盟、也不願被集體安全承諾束縛的傳統,就如特朗普一樣喜歡單邊主義的特性。他會質疑讓烏克蘭加
杳三
10个月前
2023年10月,数千名哈马斯武装分子成功突破边防,摧毁几条以色列的村庄,并俘虏大批人质。后续总理内塔尼亚胡不但将哈马斯描述为「新纳粹」,更扬言要取得「全面胜利」,战争随之展开。 现实主义者会说战争是通往和平的手段,所以总有完结之日,但支撑着以色列立国的核心学说,除了有二千多年遭迫害的历史观,更有四面受敌的地缘环境,未来真的如其国父本古利安(David Ben-Gurion)所说,「我们(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有一个深渊,没有什么可以填满」吗? 战争可怕之处总在于可预见但无法避免。1922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被肢解,英国托管其领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和占少数的犹太人欲寻求自决,惟二战后英国从 犹太人经过二千多年的流放返回应许之地,其代价就是被一众敌对国包围,上演地缘的复仇战。刚立国时,以色列除了西面是地中海,其余方位都是敌对国。1948年以 当以色列的生存受到威胁,扩张就成为必要手段。以色列由立国起要不是处于备战,就是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停战,也不是各国停止敌对,只是以时间换取空间 1970年代纳萨将军(Gamal Abdel Nasser)过世不久,埃及渐渐由亲苏,转为亲美的外交路线,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总算开启和平路径,同年代末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无法共处」是一百年前的历史判断,以色列亦由过去被迫害的民族,变成当下的迫害者,对巴勒斯坦人赶尽杀绝。有时战争的理性最残忍之处,是一切
杳三
11个月前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