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一百年前的「外国势力」,与今天的「外国干预」有何区别?

一百年前的「外国势力」,与今天的「外国干预」有何区别?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发布于 2个月前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由沈旭暉博士創辦,旨在於建立保存國際香港實物的圖書典藏館,以免香港的國際故事被抹滅改寫。藏館以每月策展、每日專題介紹,承傳歷史與學術文化,首座典藏館已於臺灣成立,目前有大約二萬件藏品,英國、加拿大等地正在籌備中。藏館有賴大家支持,誠邀各位加入會員成為伙伴。

0

0

一百年前的「外国势力」,与今天的「外国干预」有何区别?

一百年前的「外国势力」,与今天的「外国干预」有何区别?


当中国政府高声指责西方干预、香港媒体提及「境外敌对势力」几成日常,你可曾想过,这样的政治语言其实早在十九世纪的中国已现雏形?罗伯特・尼尔德(Robert Nield)的《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让我们重新认识那段被屡次选择性遗忘的历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到1943年抗战中止不平等条约为止,百余个「条约口岸」构成了一张深深植入中国土地的帝国网络。


这些据点,不仅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与经济前线,更是文化碰撞、制度实验与现代化进程的奇异容器。香港,作为其中一个最持久、最成功的据点,其历史命运尤其值得重新审视。今日我们见证香港「被中国化」的急速进程,或许可从这段历史中,寻找出一些令人不安的回声。


条约口岸的诞生:历史如何开启「他者治理」的中国模式?


「条约口岸」的建立,是西方列强以武力撬开中国疆域的直接结果。自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开放通商起,英法美俄等国迅速扩张势力,将数十个城市纳入殖民势力范围。尼尔德详细梳理了这些据点的诞生与演变,指出条约港的设置不只是为贸易服务,更创造了一套具殖民色彩的「他者治理」机制——治权由外人掌握、法治与税制与内地断裂、文化价值输入当地生活。


这样的治理模式,不单止在空间上制造割裂,也在观念上建构出一个「非我族类」的现代中国图景。中国的主权,在这些据点内被有系统地抽离——而这种治理经验,也成为近代中国国族主义叙事中的耻辱起点。




作者言论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请订阅升级为至尊会员以阅读全部文章内容

立即订阅

0

0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