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政府盛事的失效

杂志社长开题:盛事基金的政府失效。关于基金有否私相授受,还待记者去查证,区区没有消息,只能作经济分析。 基金名为「文化艺术盛事基金」,顾名思义,文化、艺术(文艺)等本已无甚经济效益可言,单靠私人市场当然难以持久,若无政府拨款,这类活动自然买少见少。然而,这类活动有其公共财性质,一个城市一旦失去了文艺,不只旅游业受损,连一般市民的文艺消闲选择也减,结果是总体经济效用亦会下跌。 每年三、两亿的这类开支对港府条大数而言不算什么,整个文化艺术界摊分来说,更是杯水车薪。但问题是,港府强为本来无法衡工量值的文艺活动安插大堆经济理据,谓制造多少经济效益云云,则显然心里有鬼,生怕世人对「钱往哪去」生疑。事实上 这之所以谓政府失效,从中共、港府的洗脑目的当然毫不失效,失效的是指经济。经济效率的概念其实简单,俨如物理的「出入比」定义。经济学问的,是花费了若干,是否得到最多?这里所指得到的不一定是钱,譬如一般经济效用函数里头,除消费外 经济学所解的多数是受限优化题。书本理论早已推导,假使官民的目标一模一样,理论上市场决定跟政府独裁决定是同样能达至最高效率,因为政府所优化的经济效用,正是每个市民所优化的总和;星洲或是一例。但当官民同床异梦,尤当政府有私心时 另一纵面失效或曰动态失效,即事前以为上策,事后发现不然,如夜缤纷。当然,于无心为民福祉的政府而言,讲效率都多余。

羅家聰

9个月前

政府盛事的失效

脱钩大实验 上风由谁占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0日脫鈎大實驗 上風由誰佔 中美關稅戰雖暫降溫,但其實兩者勢必續脫鈎。最終誰佔上風? 答此一問,若齋吹無根據,結論未必扎實。要有證據甚或數據,難免要溯諸歷史。一如染髮,可分兩個層次:立即脫鈎vs逐漸脫鈎,或快vs慢。先看快的自然實驗。   立即脫鈎就如上月般變相禁運,但僅個餘月且雙方不少人事先有所準備提前買賣,故看不到效果。至於再對上一次變相禁運的自然實驗,就是疫情間的封城。那次所見,即使有、無封城的國家,幾乎所有經濟數據都大插水。無封城的,國內買賣沒怎受阻,經濟仍插水的背後很可能是外圍傳導進的。立即脫鈎的結果,概是這樣全方位大跌。   至於逐漸脫鈎的自然實驗,其實早自十餘年前起已開始。大陸生產遷移至東南亞,早於海嘯後不久已因成本差距而漸普遍,而其(也許假的)GDP增長亦隨之直線下跌,反觀同期(十餘年來)美國GDP增長卻維持3%趨勢增長。這種不對稱之象怎解釋?   上週已提到一個美國消費等於數十至百個國家總和,若美國不買,頃刻確難轉位;但十餘年來中國已非單一大供應商。在單一買家對眾多賣家下,誰佔上風不言而喻。   賣家可遍地開花,但買家要有錢才行,難以話有就有。是故打生死大仗兩敗俱傷,但若打拖拉持久戰,則賣方顯然吃虧;何況論經濟週期,美在高峯中在低谷。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脱钩大实验 上风由谁占

失业溯源头 科技非祸首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7日失業溯源頭 科技非禍首 老牌銀行裁員,AI威脅飯碗似殺到埋身。AI專家和崇拜者更講到往後毋須人類。記得上一潮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初的科網革命也曾有類似說法,結果隔幾年後又如常。 說這兩者本質不同?且看本質更近似的工業革命,據維基百科,普遍認為從1760年代的紡織機發明到1840年代的電機發明,有些會認為是延至1880年代的電力系統,甚至到一戰前1913年福特Model T發明。這種屬生產(第二產業)上的自動化突破,應可類比當代服務(第三產業)的自動化。影響最深的英、美,當時失業情況如何?   據英倫銀行編制的三套失業率數字,首套以奧根定律從GDP推算,在1755至1861年間由4-8%浮游趨跌至2-7%。另一套由Ferstein編制的覆蓋1761至1860年,數字由4-6%稍趨升至6-8%,這百年當中僅有四年升穿10%。第三套則為官方數據,覆蓋1855年至今,可見1921年前一直於4-6%間上落,真正飆升至逾15%是1930年代大蕭條。   美國也有類似情況,兩套失業率數字中,全民失業率自1890至1930年間於3-9%間橫行,而另一套非農失業率則主要於4-12%間橫行,到大蕭條時才飆升至逾25%。   總結歷史經驗,就是行業有興衰,工種有更迭,更重要是往往新增的比消失的多。人的天性就是當答案愈多後會想到更多問題,而最新的難題往往還由人而非機來解決。真正威脅飯碗的,是如大蕭條般爆泡──還是人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失业溯源头 科技非祸首

经济长胜道 还得看制度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6月3日經濟長勝道 還得看制度 來到最後一篇,談談大的議題:經濟長勝之道。 經濟是什麼呢?當然不只生產、消費和交易般簡單的框架;當代理念是資本主義,其真諦在於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意志。愈有這條件的增長未必最高,但經濟愈可持續。沒有自由選擇的人民沒有誘因,不事生產,不是投機取巧就是躺平頹廢,大起大落。 經濟自由是自由的一種,但長久自由下會形成強弱懸殊,結果強的壓抑弱的自由,即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失去自由;縱使政府亦可有類似行為。為了避免最終失去自由,制度便有存在的必要以保障弱者的自由。愈多人有自由,便愈多人能貢獻整體經濟。   除制度保障自由,再令經濟可持續這些保底因素外,要拔尖便要靠工具,如科技。然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亦建基於思想自由,大概也是中世紀後才有此土壤吧。至此,無論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顯然最終也追溯到制度──這正正是去年諾獎所頒予的。   看官,北半球的歐美幾世紀來富裕,直觀的分別就在這文明制度。亞洲時至今日,所有政權皆仍貪污腐敗,縱日、韓、香港亦然,故這些地區縱曾富貴亦僅某時代而已,難以千秋萬世。特朗普正面衝擊這種制度,即使他最終能消滅對手,他也是另類極權,假若制度不再,美國的前景得須另眼相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1个月前

经济长胜道 还得看制度

美元之循环道

美國之全球影響力,非僅依仗其軍事威力或科技創新,其核心乃一脆弱之金融體系。此體系猶如循環,美元因貿易逆差、債務發行及海外軍事承諾而外流,復因出口、外資流入或購買美國資產而回流。斯循環順暢,則美元霸權長存;若循環受阻,美國霸權之基始現裂痕。 此非關保護就業或平衡貿易,乃關乎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之存續。然,斯體系日漸不堪重負,華府所用之工具——關稅、金融操控、乃至軍事干預——非解決之道,實乃更深病灶之徵兆。 美元循環之健康,需海外支出之美元回流美國,成一「閉合循環」,以維美國經濟霸權。然,當如中國者囤積美元,或如俄羅斯及其他國轉用人民幣或黃金等替代貨幣,循環遂破。過量美元滯留海外,侵蝕美國控制力, 關稅常被視為復興美國工業之利器,然其僅能限制進口,稍減美元外流,卻未能觸及根本:美國工業競爭力已非昔比。數十年之產業外判生產,掏空本土製造根基,關稅不過暫緩漏損之計,難以重塑競爭力或消弭貿易逆 關稅不足,美國遂轉向金融手段,吸納充斥全球市場之過剩美元。外資受誘購入美國國債、科技股或紐約、邁阿密等地之優質地產。此舉常被宣傳為對美國經濟之信心,實則為維持美元循環之孤注一擲。 然,斯策有其極限。地緣政治緊張與國內不確定性,漸損美元吸引力,全球對美金融資產之信任日衰。外資流入減緩,體系瀕臨崩潰。美國難以無限依賴售賣資產以填補缺口。 貿易與金融無力穩定循環,華府常訴諸更強硬之手段:地緣政治槓桿,乃至軍事行動。此類干預,非出於高遠理念,多為確保美元流通。衝突催生對美國武器、能源及軍事存在之需求,皆以美元計價,重塑全球貿易流向 戰爭亦引發不穩地區之資本外逃,資金多流入美國市場尋求避險。此非偶然,乃迫使美元回流美國之刻意作為。然,斯法粗糙且不可持續,掩蓋而非解決根本之脆弱。 美國當前之策略——貿易限制、金融吸納、地緣操縱——皆權宜之計,而非治本之道。彼無法重建可持續美元循環所需之生產能力,反增壓力點,加速全球棄美元之趨勢。金磚國家聯盟之崛起、人民幣貿易協定及黃金結 美元猶存強勢,然其力日漸慣性。美國維持貨幣不可或缺之槓桿已近枯竭。今非貿易戰或經濟小衝突,乃一循環危機,威脅美國權力之貨幣根基。 世界漸棄美元,問題非美國能否維繫霸權,乃能維繫多久。循環已然磨損,時不我與。

安東尼

1个月前

美元之循环道

以众不敌寡 怎去美国化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13日以眾不敵寡 怎去美國化 貿戰開打,港官爛豪氣地跟共黨口水尾聲言另覓市場。廠商當然知道是另一回事,談何容易。坊間亂計死數,以直接出口美國佔總出口從而推論影響小,但錯得離譜。  即使不計眾所周知的洗產地和走私等漏計部分(也不小的),在當今買家市場下,真實的潛在購買力還在於實際消費──只有老老實實地會花的錢,才有資格說買不買、買自己定買人家,而買人家的話買哪處。是故,比較實力還得從GDP裏的消費看。   按唾手可得的維基最新數據,美國消費佔全球的三成九,大致符合美元在SWIFT的佔比。這是什麼概念?即使全球排第二的歐盟廿七國和第三的中國即共28國合計,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若將全球175個有消費數據的國家由尾計起,則由尾倒數共165國合計的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不難想像,若只計中、高檔消費,上述佔比只會更高。   佔全球4%人口的美國之所以可消費近全球四成,皆因美國任印全球都要的美元。要另覓市場就是另覓買家,或另覓一個任印全球都接受的鈔票國家,且不只這樣簡單,還得要有回收體系如股市、債市等可讓收錢方儲起資金投資賺回報,以便日後再買。   這樣一條龍的派發、回收循環系統,誰可頃刻取代?美元取代英鎊,也經兩次大戰花半世紀。即使美元數十載後失地位,你我縱仍在亦垂垂老矣。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以众不敌寡 怎去美国化

人民币升值难解美利坚「贸赤」之困

政壇之中,推諉過失乃避民怨之慣技。美利堅合眾國(美國),於2025年3月,據《貿易經濟》數據,貿易赤字創紀錄,達1,405億美元,亟需一「罪魁」。然,無人欲究其內因—生產遲緩、工資高昂—反指北京之貨幣管制,斥之為「操縱」,以激民情。此故伎也,雖陳舊,猶售。 自2000年代,此論調反覆不絕。皮優研究中心(PIIE)斷言,中國北京之貨幣管制乃全球貿易失衡之元兇。PIIE數據顯示,中國於2007年之貿易順差達3,530億美元,皆因人民幣估值偏低。若無此策,順差僅220億美元,微不足道。 美利堅之貿易赤字,於2007年高達7,190億美元,較無中國北京政府貨幣策略之預估,多赤2630億美元—此乃P 解法何也?甚簡:若中國令人民幣升值,美企於中國之成本優勢消,工廠或返美,復興就業—非文牘之職,乃流水線之工。 然,欲將蘋果公司之「愛瘋(iPhone)」智能電話製造召回美利堅,需人民幣升值幾何?以深圳富士康工人為例,據P 若欲蘋果棄中國,回歸到美國俄亥俄建廠,中國工人薪資須達21.17美元,斯需人民幣升值457%,自7.24人民幣 再思:人民幣強勢之波瀾 且慢。若人民幣飆至1.30兌一美元,中國城市之家財—約200,000美元(141萬人民幣)(依2019年中國人 人民幣強勢,似公允,然必重創美元之值。老輩之積蓄,付諸東流。美元之威,繫於美利堅軍力與金融霸權,亦將黯然。美利 美元之隱利 真諦在此:美元之強,非僅福祉,乃霸權也。美利堅可印鈔而不創真值,令亞洲工師之薪,劣於加州速食店工。美利堅青年, 斯論可信乎? 此論,大抵可信。貨幣操縱,確擾貿易,PIIE數據真,示中國人民幣策,膨順差,增美利堅赤字。然,強令人民幣升值, 慎許願 病詬中國之「操縱」人民幣,雖易,卻避真疾:美利堅生產遲緩,成本高企。人民幣強,或平競爭,然亦可傾美利堅霸權。美

安東尼

2个月前

人民币升值难解美利坚「贸赤」之困

中国经济论虚实

經濟民生,晦明難測 北京華霓虹燦若星,廣州地商賈絡繹行,然盛世之下,隱憂並生。雖有傳媒屢言困頓,而市井熙攘,民似安樂,虛實相參,莫能一辨。 據《交易經濟》 ,中國青年人失業比率,於2023年6月佔全民之21.3%,然至2025年3月其占比已降至16.5%。然部份傳媒多誇其弊,而中原內地見聞異焉;例如旅華洋人、本土少年,皆言起居動靜,怡然自得。 澳洲博主「金髮在中國(Blondie in China)」者,嘗遍遊神州並拍片公諸錄其見聞,可為佐證。 然則,何故有傳媒所詮數據,與在中原的洋人所見相悖耶? 2025年4月,物價較歲前降0.1%,然較2023年11月的0.5%通縮已顯著改善。然《彭博》在「關稅貽患,中國物價續跌」一文中預言,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驟徵關稅145%,中國通縮跌勢難止,並會惡化。 溫和通縮糧居之費低,加上市肆新科技術及送餐代駕之助,雖國勢不寧,貧者及由富轉貧者,皆能安居飽食。 試以嶺南都會廣州為例(據《異客價簿》,2024年10月錄): 又黔中國貴州,美客「謝遜漢堡王(Jason the Burger King)」嘗示其寓,三室而月賃僅300美元。 故雖世道維艱,然衣食價賤,貧者得安,富而降薪者亦無凍餒之虞。 2023年,中原官府降租減賦,復撥公帑賑困,民得舒緩。且中華素重宗族,親朋相助,父母依官賜佐子女,費廉而能,此韌性之基也。今民尚儉,棄奢從樸,雖中原國勢未顯,然人心漸定。 上海和深圳裡商工繁盛才俊雲集,故風波難撼;而邊鄙之地,謀生維艱。青年人通國際電腦科技之精英,尤得緩衝。此乃「一國數世」,不可一概論之。 環球多故,回想2019年時新冠疫癘烽煙,供應鏈斷,諸國皆困。然中國以威權治術、數術強國,故應變有異。昔以增長稱雄,今則溫和通縮隱現。然少年輩雖逢逆境,猶能自適。 夫執政者,當察數據之險,亦聽民心之安。虛實之間,乃見未來之道。

安東尼

2个月前

中国经济论虚实

看期权仓位的都市传说

市面上一提起期权,很多期权新手或根本不懂期权的投资者,第一件事就会想起:期权仓位变动,以为期权首先学的是看期权仓位变动,便可得知大户的部署方向,他们在网上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很多不太了解期权的KOL (网红)又大肆渲染期权仓位,哗众取宠博高点击率,久而久之成为都市传说。 我不看期权仓位变动的情况,是因为20多年前就参考过,过往的胜率很低,也因为明白有太多原因造成,高额成交或未平仓合约可能是窝轮商(Hong Kong Warrants)即将为新发行的窝轮而部署,或是旧窝轮加入对冲;也可能是大户或基金为持股买反方向的期权作保险,或许是大户Naked short 的投机而不是 long ,或许是垂 然后不少自称是期权专家的网红,又绘声绘影地,说成是大户资金部署的Long call 或 long put 来形容,误以为找到迹象。

jack options

2个月前

看期权仓位的都市传说

债爆未现 学说错经年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6日債爆沒出現 學說錯經年 坊間大談美國如何財赤嚴峻、美債爆煲,但近十季以來,十年期債息仍在3¼至4¾這厘半間上落,所謂爆煲不知從何說起。名著《今時不同往日》(This Time is Different)兩名作者曾點算數十國家逾百年數據,指債佔GDP一旦逾90%經濟增長將急轉直下。  美國海嘯前的國債佔GDP低於60%,海嘯後一躍至高於90%,疫後更逾100%。但事實上,美國實質GDP增長趨勢(以長線計,別抝個別衰退季度)自本世紀起於3%橫行,不似趨升但未見趨跌;之前八、九十年代是4%。這樣微減1%都算急轉直下?   兩名作者只是做歷史點算,沒理論框架在後,即那90%不是由經濟理論推導出來,故錯不奇。絕大多數先進體的債佔GDP目前已逾100%,日本的更已超標三分一世紀。聲稱要爆但幾十年仍安然無恙,應否反思一下到底是純粹時辰未到還是這說法有錯?   全球貿易和金融長期擴張,尤後者包括新系統(如幣圈)冒起,統統都需要美元。美元供應需持續增長自然不在話下,但不是印了就天跌落去到不同貿易、金融領域的。假使美國人尤美國政府不對外進口,美元怎往外輸送?華府不停買,財赤自然不斷有;錢是IOU,美元不停印,債自然不斷升   若這遊戲停,全球經貿增長都會停;若美債爆,大多數人財富都歸零。眾持份者,會否讓此發生?何況有權叫停的是買家──美國。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债爆未现 学说错经年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