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羅家聰

一名經人

經濟

AI突破恍新猷 經濟論證仍舊酒

社長開題「人工智慧和數據革命下的新現代經濟學」。上網找,即見今屆諾獎得主Daron Acemoglu研究不少。未揭曉前,還打趣說既然今屆醫學、物理、化學獎都涉AI,恐怕經濟亦然。果然如此。剛半年前,Acemoglu發表題為「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的工作論文。其實對於不知者而言,AI才要「新」和「現代」的經濟學。不過,學術最高境界不是動輒有新事物、新現象便要新理論,反而是要將之收納於現有框架,如數學和物理界皆有類似的大統一理論架構,因為這樣的理論才是跨時空永恆真理。 Acemoglu並無發明什麼新理論描述AI,模型還是當代宏觀經濟常用的整體均衡,只是將生產函數較為精細地拆開資本和勞動兩瓣,並各自引入任務為本的生產力模式,再容許各類(包括自動化、人機互補、省成本、省人手)AI以不同模式改變這生產力。到最後,AI的角色還是將基礎的人力、物力(資本)投入谷大成為產出,而所量度的,還是全要素生產力(TFP)。當然,AI在各類生產的模式和程度各異,要分開計再總合,這要用上Hulten理論,亦即加總各類生產力的權重正是各類生產的名義GDP佔比。 Hulten理論驟看直觀、常識而已,但其推論也需一翻功夫,而若欠此理論亦無法將TFP拆開引入各類AI計再加總。這正如宏觀理論的微觀基礎要靠Arrow-Debreu理論,其加總模式類似。由此可見,在經濟理論或模型架構上,AI跟歷來科技突破本質一樣,都是將相同投入變得更多產出(或減少投入得相同產出),縱影響生產力的機制有異。 學理上毋須新意,實證上亦不驚人。據Acemoglu數據分析,AI在未來十年於TFP貢獻不逾0.53至0.66%,聊勝於無──此非出自泛泛之輩,而是專研AI的諾獎得主。直觀而言,幾十年前的日本和十幾年來的中國,AI皆屬尖端級數。不過兩國實質GDP增長皆長年偏低或趨跌;日本TFP自1990年起增長歸零,中國的則自十年前起轉跌。 回到AI最強的美國,效Acemoglu以十年計,剔除海嘯六季和疫情八季失常數字,2004/14年美國GDP增長平均2.39%,2014/24年2.55%,可見AI潛在貢獻實在有限。 AI也許顛覆生活,但論經濟則顯然毋須新的理論、模型,甚至效應而言也不新得到哪裏。 羅家聰[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 個月前

AI突破恍新猷 經濟論證仍舊酒

特首終醒失國際 中東中亞何作為

雜誌社長早前也曾開題點唱施政報告。雖然事隔兩週看似過時,但問君有何重點,恐怕不多人曉,因為讀得囉唆、重點看似很多,結果變得行貨。且從官網取重點單張,繼首堆什麼準確貫徹、強化政府等緊跟共黨路線的必有部分,打後便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國際化文化創產業……看到重點啦?「國際」,正是香港所失去的,長官現在知道了,甚至緊張起來了。至於其標題劈頭謂「齊改革」,乃共黨慣技,因不斷錯,才不斷改。 從上所見,航運、空運、金融,其實都是貿易衍生出來。查本港貿易(進出口和)佔GDP,1984年前在140%,打後一路反覆升至2011年逾360%。隨着大陸經濟轉差,比例由當年高峯跌到2019年暴動的300%以下;2021年曾因外圍需要疫情物資而重上360%,但疫後這兩、三年滿以為復常下卻竟再度跌穿300%,重返廿年前沙士水平。 香港的發達期正是上述1984至2011這近卅年,此乃GDP增長所不能反映的──因後者跌足半世紀,但港人的繁榮幸福感卻跟上述貿易佔GDP直接掛鈎。由此可見,本港的繁華興盛(起碼在認知上)繫於其國際程度,而非經濟增長高低。但可惜的是,國際信任須長年建立,破壞容易建設難,現在長官所覬覦的只是中東和中亞的國際。 然而,中東和中亞無法取代歐美,甚至難以補足。歐美人均水平高,銀紙印出來,可任印讓人人四處買,大量買剩的資金則搞成為金融市場。中東地底雖自動噴油生錢,但人均水平卻低得多,而隨着油價廿年來有波幅無升幅,購買力顯然被通脹長年蠶食;金融方面,則只有剛起步的杜拜。至於中亞則別問了,這是被投資地,而非投資者。 自九七後,香港被迫倚賴大陸。早年大陸具投資價值,但今天顯然已什麼都過剩,香港被迫一味迎上的結果,就是當上邊玩完之際,香港在無兩際對沖下被迫一同玩完。中亞窮,中東精,垂死掙扎式打其主意無異於緣木求魚。知錯肯改固然好過死不悔改,但宜從長線大局觀作準確評估,不宜盲目樂觀,底可以見,但能否回升則難看好。 羅家聰[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 個月前

特首終醒失國際 中東中亞何作為

興衰關鍵在制度 一記耳光獨裁路

今屆經濟諾獎由大熱的Daron Acemoglu獲得,順理成章,和他緊密合作的James Robinson和稍後加入的Simon Johnson也有份。獲獎原因是制度怎形成和怎影響繁榮。因制度而派獎之前有三次:第一次是1974年的Gunnar Myrdal和Friedrich von Hayek,但屬早年創始(或曰吹水)派;第二次是1991年的Ronald Coase,這較為港人熟悉,因大教授常言他自己應拿此獎;而第三次是1993年的Robert Fogel和Douglass North,雖二人引入量化方法,且主題上最近似今屆的,但主要仍圍繞產權和經濟史學那邊。   諾獎主題從來都有時代

羅家聰

2 個月前

興衰關鍵在制度 一記耳光獨裁路

政府盛事的失效

雜誌社長開題:盛事基金的政府失效。關於基金有否私相授受,還待記者去查證,區區沒有消息,只能作經濟分析。 基金名為「文化藝術盛事基金」,顧名思義,文化、藝術(文藝)等本已無甚經濟效益可言,單靠私人市場當然難以持久,若無政府撥款,這類活動自然買少見少。然而,這類活動有其公共財性質,一個城市一旦失去了文藝,不只旅遊業受損,連一般市民的文藝消閒選擇也減,結果是總體經濟效用亦會下跌。 每年三、兩億的這類開支對港府條大數而言不算什麼,整個文化藝術界攤分來說 ,更是杯水車薪。但問題是,港府強為本來無法衡工量值的文藝活動安插大堆經濟理 據,謂製造多少經濟效益云云,則顯然心裏有鬼,生怕世人對「錢往哪去」生疑。事

羅家聰

2 個月前

政府盛事的失效

追蹤我們:

版權所有 ©2024 炮台山媒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