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羅家聰

一名經人

经济

政府盛事的失效

杂志社长开题:盛事基金的政府失效。关于基金有否私相授受,还待记者去查证,区区没有消息,只能作经济分析。 基金名为「文化艺术盛事基金」,顾名思义,文化、艺术(文艺)等本已无甚经济效益可言,单靠私人市场当然难以持久,若无政府拨款,这类活动自然买少见少。然而,这类活动有其公共财性质,一个城市一旦失去了文艺,不只旅游业受损,连一般市民的文艺消闲选择也减,结果是总体经济效用亦会下跌。 每年三、两亿的这类开支对港府条大数而言不算什么,整个文化艺术界摊分来说,更是杯水车薪。但问题是,港府强为本来无法衡工量值的文艺活动安插大堆经济理据,谓制造多少经济效益云云,则显然心里有鬼,生怕世人对「钱往哪去」生疑。事实上 这之所以谓政府失效,从中共、港府的洗脑目的当然毫不失效,失效的是指经济。经济效率的概念其实简单,俨如物理的「出入比」定义。经济学问的,是花费了若干,是否得到最多?这里所指得到的不一定是钱,譬如一般经济效用函数里头,除消费外 经济学所解的多数是受限优化题。书本理论早已推导,假使官民的目标一模一样,理论上市场决定跟政府独裁决定是同样能达至最高效率,因为政府所优化的经济效用,正是每个市民所优化的总和;星洲或是一例。但当官民同床异梦,尤当政府有私心时 另一纵面失效或曰动态失效,即事前以为上策,事后发现不然,如夜缤纷。当然,于无心为民福祉的政府而言,讲效率都多余。

羅家聰

9个月前

政府盛事的失效

脱钩大实验 上风由谁占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0日脫鈎大實驗 上風由誰佔 中美關稅戰雖暫降溫,但其實兩者勢必續脫鈎。最終誰佔上風? 答此一問,若齋吹無根據,結論未必扎實。要有證據甚或數據,難免要溯諸歷史。一如染髮,可分兩個層次:立即脫鈎vs逐漸脫鈎,或快vs慢。先看快的自然實驗。   立即脫鈎就如上月般變相禁運,但僅個餘月且雙方不少人事先有所準備提前買賣,故看不到效果。至於再對上一次變相禁運的自然實驗,就是疫情間的封城。那次所見,即使有、無封城的國家,幾乎所有經濟數據都大插水。無封城的,國內買賣沒怎受阻,經濟仍插水的背後很可能是外圍傳導進的。立即脫鈎的結果,概是這樣全方位大跌。   至於逐漸脫鈎的自然實驗,其實早自十餘年前起已開始。大陸生產遷移至東南亞,早於海嘯後不久已因成本差距而漸普遍,而其(也許假的)GDP增長亦隨之直線下跌,反觀同期(十餘年來)美國GDP增長卻維持3%趨勢增長。這種不對稱之象怎解釋?   上週已提到一個美國消費等於數十至百個國家總和,若美國不買,頃刻確難轉位;但十餘年來中國已非單一大供應商。在單一買家對眾多賣家下,誰佔上風不言而喻。   賣家可遍地開花,但買家要有錢才行,難以話有就有。是故打生死大仗兩敗俱傷,但若打拖拉持久戰,則賣方顯然吃虧;何況論經濟週期,美在高峯中在低谷。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脱钩大实验 上风由谁占

失业溯源头 科技非祸首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7日失業溯源頭 科技非禍首 老牌銀行裁員,AI威脅飯碗似殺到埋身。AI專家和崇拜者更講到往後毋須人類。記得上一潮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初的科網革命也曾有類似說法,結果隔幾年後又如常。 說這兩者本質不同?且看本質更近似的工業革命,據維基百科,普遍認為從1760年代的紡織機發明到1840年代的電機發明,有些會認為是延至1880年代的電力系統,甚至到一戰前1913年福特Model T發明。這種屬生產(第二產業)上的自動化突破,應可類比當代服務(第三產業)的自動化。影響最深的英、美,當時失業情況如何?   據英倫銀行編制的三套失業率數字,首套以奧根定律從GDP推算,在1755至1861年間由4-8%浮游趨跌至2-7%。另一套由Ferstein編制的覆蓋1761至1860年,數字由4-6%稍趨升至6-8%,這百年當中僅有四年升穿10%。第三套則為官方數據,覆蓋1855年至今,可見1921年前一直於4-6%間上落,真正飆升至逾15%是1930年代大蕭條。   美國也有類似情況,兩套失業率數字中,全民失業率自1890至1930年間於3-9%間橫行,而另一套非農失業率則主要於4-12%間橫行,到大蕭條時才飆升至逾25%。   總結歷史經驗,就是行業有興衰,工種有更迭,更重要是往往新增的比消失的多。人的天性就是當答案愈多後會想到更多問題,而最新的難題往往還由人而非機來解決。真正威脅飯碗的,是如大蕭條般爆泡──還是人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失业溯源头 科技非祸首

经济长胜道 还得看制度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6月3日經濟長勝道 還得看制度 來到最後一篇,談談大的議題:經濟長勝之道。 經濟是什麼呢?當然不只生產、消費和交易般簡單的框架;當代理念是資本主義,其真諦在於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意志。愈有這條件的增長未必最高,但經濟愈可持續。沒有自由選擇的人民沒有誘因,不事生產,不是投機取巧就是躺平頹廢,大起大落。 經濟自由是自由的一種,但長久自由下會形成強弱懸殊,結果強的壓抑弱的自由,即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失去自由;縱使政府亦可有類似行為。為了避免最終失去自由,制度便有存在的必要以保障弱者的自由。愈多人有自由,便愈多人能貢獻整體經濟。   除制度保障自由,再令經濟可持續這些保底因素外,要拔尖便要靠工具,如科技。然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亦建基於思想自由,大概也是中世紀後才有此土壤吧。至此,無論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顯然最終也追溯到制度──這正正是去年諾獎所頒予的。   看官,北半球的歐美幾世紀來富裕,直觀的分別就在這文明制度。亞洲時至今日,所有政權皆仍貪污腐敗,縱日、韓、香港亦然,故這些地區縱曾富貴亦僅某時代而已,難以千秋萬世。特朗普正面衝擊這種制度,即使他最終能消滅對手,他也是另類極權,假若制度不再,美國的前景得須另眼相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1个月前

经济长胜道 还得看制度

以众不敌寡 怎去美国化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13日以眾不敵寡 怎去美國化 貿戰開打,港官爛豪氣地跟共黨口水尾聲言另覓市場。廠商當然知道是另一回事,談何容易。坊間亂計死數,以直接出口美國佔總出口從而推論影響小,但錯得離譜。  即使不計眾所周知的洗產地和走私等漏計部分(也不小的),在當今買家市場下,真實的潛在購買力還在於實際消費──只有老老實實地會花的錢,才有資格說買不買、買自己定買人家,而買人家的話買哪處。是故,比較實力還得從GDP裏的消費看。   按唾手可得的維基最新數據,美國消費佔全球的三成九,大致符合美元在SWIFT的佔比。這是什麼概念?即使全球排第二的歐盟廿七國和第三的中國即共28國合計,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若將全球175個有消費數據的國家由尾計起,則由尾倒數共165國合計的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不難想像,若只計中、高檔消費,上述佔比只會更高。   佔全球4%人口的美國之所以可消費近全球四成,皆因美國任印全球都要的美元。要另覓市場就是另覓買家,或另覓一個任印全球都接受的鈔票國家,且不只這樣簡單,還得要有回收體系如股市、債市等可讓收錢方儲起資金投資賺回報,以便日後再買。   這樣一條龍的派發、回收循環系統,誰可頃刻取代?美元取代英鎊,也經兩次大戰花半世紀。即使美元數十載後失地位,你我縱仍在亦垂垂老矣。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以众不敌寡 怎去美国化

债爆未现 学说错经年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6日債爆沒出現 學說錯經年 坊間大談美國如何財赤嚴峻、美債爆煲,但近十季以來,十年期債息仍在3¼至4¾這厘半間上落,所謂爆煲不知從何說起。名著《今時不同往日》(This Time is Different)兩名作者曾點算數十國家逾百年數據,指債佔GDP一旦逾90%經濟增長將急轉直下。  美國海嘯前的國債佔GDP低於60%,海嘯後一躍至高於90%,疫後更逾100%。但事實上,美國實質GDP增長趨勢(以長線計,別抝個別衰退季度)自本世紀起於3%橫行,不似趨升但未見趨跌;之前八、九十年代是4%。這樣微減1%都算急轉直下?   兩名作者只是做歷史點算,沒理論框架在後,即那90%不是由經濟理論推導出來,故錯不奇。絕大多數先進體的債佔GDP目前已逾100%,日本的更已超標三分一世紀。聲稱要爆但幾十年仍安然無恙,應否反思一下到底是純粹時辰未到還是這說法有錯?   全球貿易和金融長期擴張,尤後者包括新系統(如幣圈)冒起,統統都需要美元。美元供應需持續增長自然不在話下,但不是印了就天跌落去到不同貿易、金融領域的。假使美國人尤美國政府不對外進口,美元怎往外輸送?華府不停買,財赤自然不斷有;錢是IOU,美元不停印,債自然不斷升   若這遊戲停,全球經貿增長都會停;若美債爆,大多數人財富都歸零。眾持份者,會否讓此發生?何況有權叫停的是買家──美國。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债爆未现 学说错经年

经济学面前 AI仅量变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9日經濟學面前 AI僅量變 社長問道,既然說到AI這麼萬能,能算盡供求,那日後是否可取代傳統價格機制,毋須以之為訊息傳導工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家之AI豈能全知?不知就要試價。  數個月前當AI股價仍處高峯時,不少人為了合理化其巨額投資而神化AI的實力;經歷這幾個月後,開始清醒點了。回顧人類歷史,由人力手作到工具使用,到機械化、電動化、電腦化……統統都是技術突破。這些都大大改變了生活,但經濟模型不變。   經濟最基本框架是供、求,所涉的度向是價、量,要了解的是(生)產、消(費)和交易,就是這麼簡單;管他有、無技術,科技高、低,都是這個框架。解這些難題,不外於人性需求無限和物資有限下作優化,AI會影響求解,但無改變這優化大框架。   AI可短時間內獲得並處理大量資料,只是快和多得很,但跟人肉法無本質分別。這無改變模型框架,只是加進新變項,甚至視乎情況連變項亦毋須增加而只微調參數。例如AI短時間內大增生產或提供服務,這只改變生產函數,成本低了僅屬求解結果。   上次科技革命在1990年代末,上世紀末的十五年美國GDP按年增長平均3.4%,但本世紀初頭十五年僅2.0%,增長不升反跌。這兩段時期的失業率分別5.9%和6.4%,也沒結構大升。好的框架經得起歲月洗禮,別隨意揚言今時不同往日。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2个月前

经济学面前 AI仅量变

贸战若双损 缘何战不断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2日貿戰若雙損 緣何戰不斷 和雙贏,戰雙輸,打真軍、貿戰皆然。話雖如此,人類史上戰爭卻從無間斷。  難道那些勸停戰的諾獎得主都是錯的嗎?他們沒錯,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經濟效率,及因而達至的柏拉圖最優,但結局並不唯一。設二人若不交易各無所得,交易共得最多10元。那麼各得5元最優,而一得9.99元另一得1仙也最優。惜世上從無公平過。   特式貿戰是啥邏輯呢?顯然是要將本來美國得9其他得1的格局,改變為美國得9.9而其他得0.1。打貿戰的過程肯定效率不高、絕非最優,但打完後可邁向另一最優;打真軍的道理相若。此乃緣何人類明知自相殘殺不好也不斷自相殘殺,是為競爭之本。   柏拉圖最優源於完美競爭的假設,惜這假設現實上從無出現過,正如假設無磨擦力F = ma,但宇宙間根本從無這種絕對真空。除了完美假設太完美外,還有競爭本義──自相殘殺。經濟學不是最愛玩極大化嗎?能毁滅對手全取所有,這不是極大化麼?   貿戰雙輸只是過渡現象,除非永遠處於過渡期,否則放眼長遠,這也可是極大化。貿戰會否不是過渡而是永續下去,一如某些論者指這非手段而是目的?請君看看歷史,人類雖不斷發起戰爭,但沒有單一場戰爭可永打下去。百幾巴仙關稅,總有一邊倒下。   貿戰不符經濟邏輯?愛因斯坦也出錯,誰說諾主一定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3个月前

贸战若双损 缘何战不断

中国的衰落 撰于经济学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15日中國的衰落 撰於經濟學 社長開題:何以中國經濟增長受制。他懷疑是戶口制度作怪。愚見以為應是制度,但不限於戶口。戶口制度最主要妨礙人口流動,但似未見有經濟理論指這極其重要。  中共雖曾有三分一世紀掛羊頭賣狗肉地走資,但歷屆元首敵不過戀棧權位的人性,結果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官民上下皆貪。經濟主張的貪錢是好事,但大陸是貪污,加上獨裁,哪有經濟效率(非指大陸速度)可言?效率欠佳,自然沒有柏拉圖最優。   去年諾獎正是表揚這制度因素,且更劍指中國;可重溫敝欄剛半年前一文,不贅。中共誤以為壟斷製造、大練晶就可托經濟,殊不知四十年前日本亦然,結果有目共睹。   兩世紀前發起工業革命的英國和卅年前發起科技革命的美國,確有先發經濟甜頭。今輪革命由中國帶頭嗎?還請看看DeepSeek是怎弄出來。雖然各國終會受惠於革命,但只有帶頭的才贏家全取,科學和技術本質如此。   話說回頭,這些革命靠食腦,要自由土壤才能孕育。獨裁暴政下豈能容這些頂尖人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3个月前

中国的衰落 撰于经济学

萧条因关税 是否有理据

請瀏覽繁體中文版本。

羅家聰

3个月前

萧条因关税 是否有理据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