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Ka Chung Law

An Economist

Economics

Economic Failure of Mega Event Fund

The publisher of the magazine opened the topic: Government failure of the event fund. As for whether the fund has been awarded or received privately, reporters have yet to verify it.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at all, so we can only make economic analysis. The fund is called the "Cultural and Arts Even

Ka Chung Law

9 months ago

Economic Failure of Mega Event Fund

The Great Decoupling Experiment: Who Gains the Upper Hand?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0日脫鈎大實驗 上風由誰佔 中美關稅戰雖暫降溫,但其實兩者勢必續脫鈎。最終誰佔上風? 答此一問,若齋吹無根據,結論未必扎實。要有證據甚或數據,難免要溯諸歷史。一如染髮,可分兩個層次:立即脫鈎vs逐漸脫鈎,或快vs慢。先看快的自然實驗。   立即脫鈎就如上月般變相禁運,但僅個餘月且雙方不少人事先有所準備提前買賣,故看不到效果。至於再對上一次變相禁運的自然實驗,就是疫情間的封城。那次所見,即使有、無封城的國家,幾乎所有經濟數據都大插水。無封城的,國內買賣沒怎受阻,經濟仍插水的背後很可能是外圍傳導進的。立即脫鈎的結果,概是這樣全方位大跌。   至於逐漸脫鈎的自然實驗,其實早自十餘年前起已開始。大陸生產遷移至東南亞,早於海嘯後不久已因成本差距而漸普遍,而其(也許假的)GDP增長亦隨之直線下跌,反觀同期(十餘年來)美國GDP增長卻維持3%趨勢增長。這種不對稱之象怎解釋?   上週已提到一個美國消費等於數十至百個國家總和,若美國不買,頃刻確難轉位;但十餘年來中國已非單一大供應商。在單一買家對眾多賣家下,誰佔上風不言而喻。   賣家可遍地開花,但買家要有錢才行,難以話有就有。是故打生死大仗兩敗俱傷,但若打拖拉持久戰,則賣方顯然吃虧;何況論經濟週期,美在高峯中在低谷。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2 months ago

The Great Decoupling Experiment: Who Gains the Upper Hand?

Tracing the Root of Unemployment: Technology Not the Culprit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27日失業溯源頭 科技非禍首 老牌銀行裁員,AI威脅飯碗似殺到埋身。AI專家和崇拜者更講到往後毋須人類。記得上一潮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初的科網革命也曾有類似說法,結果隔幾年後又如常。 說這兩者本質不同?且看本質更近似的工業革命,據維基百科,普遍認為從1760年代的紡織機發明到1840年代的電機發明,有些會認為是延至1880年代的電力系統,甚至到一戰前1913年福特Model T發明。這種屬生產(第二產業)上的自動化突破,應可類比當代服務(第三產業)的自動化。影響最深的英、美,當時失業情況如何?   據英倫銀行編制的三套失業率數字,首套以奧根定律從GDP推算,在1755至1861年間由4-8%浮游趨跌至2-7%。另一套由Ferstein編制的覆蓋1761至1860年,數字由4-6%稍趨升至6-8%,這百年當中僅有四年升穿10%。第三套則為官方數據,覆蓋1855年至今,可見1921年前一直於4-6%間上落,真正飆升至逾15%是1930年代大蕭條。   美國也有類似情況,兩套失業率數字中,全民失業率自1890至1930年間於3-9%間橫行,而另一套非農失業率則主要於4-12%間橫行,到大蕭條時才飆升至逾25%。   總結歷史經驗,就是行業有興衰,工種有更迭,更重要是往往新增的比消失的多。人的天性就是當答案愈多後會想到更多問題,而最新的難題往往還由人而非機來解決。真正威脅飯碗的,是如大蕭條般爆泡──還是人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2 months ago

Tracing the Root of Unemployment: Technology Not the Culprit

The Path to Economic Longevity Lies in Institutions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6月3日經濟長勝道 還得看制度 來到最後一篇,談談大的議題:經濟長勝之道。 經濟是什麼呢?當然不只生產、消費和交易般簡單的框架;當代理念是資本主義,其真諦在於發揮個人的自由選擇意志。愈有這條件的增長未必最高,但經濟愈可持續。沒有自由選擇的人民沒有誘因,不事生產,不是投機取巧就是躺平頹廢,大起大落。 經濟自由是自由的一種,但長久自由下會形成強弱懸殊,結果強的壓抑弱的自由,即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失去自由;縱使政府亦可有類似行為。為了避免最終失去自由,制度便有存在的必要以保障弱者的自由。愈多人有自由,便愈多人能貢獻整體經濟。   除制度保障自由,再令經濟可持續這些保底因素外,要拔尖便要靠工具,如科技。然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亦建基於思想自由,大概也是中世紀後才有此土壤吧。至此,無論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顯然最終也追溯到制度──這正正是去年諾獎所頒予的。   看官,北半球的歐美幾世紀來富裕,直觀的分別就在這文明制度。亞洲時至今日,所有政權皆仍貪污腐敗,縱日、韓、香港亦然,故這些地區縱曾富貴亦僅某時代而已,難以千秋萬世。特朗普正面衝擊這種制度,即使他最終能消滅對手,他也是另類極權,假若制度不再,美國的前景得須另眼相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1 month ago

The Path to Economic Longevity Lies in Institutions

The Majority Cannot Defeat the Minority: How to De-Americanize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13日以眾不敵寡 怎去美國化 貿戰開打,港官爛豪氣地跟共黨口水尾聲言另覓市場。廠商當然知道是另一回事,談何容易。坊間亂計死數,以直接出口美國佔總出口從而推論影響小,但錯得離譜。  即使不計眾所周知的洗產地和走私等漏計部分(也不小的),在當今買家市場下,真實的潛在購買力還在於實際消費──只有老老實實地會花的錢,才有資格說買不買、買自己定買人家,而買人家的話買哪處。是故,比較實力還得從GDP裏的消費看。   按唾手可得的維基最新數據,美國消費佔全球的三成九,大致符合美元在SWIFT的佔比。這是什麼概念?即使全球排第二的歐盟廿七國和第三的中國即共28國合計,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若將全球175個有消費數據的國家由尾計起,則由尾倒數共165國合計的消費也不及一個美國。不難想像,若只計中、高檔消費,上述佔比只會更高。   佔全球4%人口的美國之所以可消費近全球四成,皆因美國任印全球都要的美元。要另覓市場就是另覓買家,或另覓一個任印全球都接受的鈔票國家,且不只這樣簡單,還得要有回收體系如股市、債市等可讓收錢方儲起資金投資賺回報,以便日後再買。   這樣一條龍的派發、回收循環系統,誰可頃刻取代?美元取代英鎊,也經兩次大戰花半世紀。即使美元數十載後失地位,你我縱仍在亦垂垂老矣。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2 months ago

The Majority Cannot Defeat the Minority: How to De-Americanize

The Debt Crisis That Never Came: A Long-Standing Misconception in Economic Theory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5月6日債爆沒出現 學說錯經年 坊間大談美國如何財赤嚴峻、美債爆煲,但近十季以來,十年期債息仍在3¼至4¾這厘半間上落,所謂爆煲不知從何說起。名著《今時不同往日》(This Time is Different)兩名作者曾點算數十國家逾百年數據,指債佔GDP一旦逾90%經濟增長將急轉直下。  美國海嘯前的國債佔GDP低於60%,海嘯後一躍至高於90%,疫後更逾100%。但事實上,美國實質GDP增長趨勢(以長線計,別抝個別衰退季度)自本世紀起於3%橫行,不似趨升但未見趨跌;之前八、九十年代是4%。這樣微減1%都算急轉直下?   兩名作者只是做歷史點算,沒理論框架在後,即那90%不是由經濟理論推導出來,故錯不奇。絕大多數先進體的債佔GDP目前已逾100%,日本的更已超標三分一世紀。聲稱要爆但幾十年仍安然無恙,應否反思一下到底是純粹時辰未到還是這說法有錯?   全球貿易和金融長期擴張,尤後者包括新系統(如幣圈)冒起,統統都需要美元。美元供應需持續增長自然不在話下,但不是印了就天跌落去到不同貿易、金融領域的。假使美國人尤美國政府不對外進口,美元怎往外輸送?華府不停買,財赤自然不斷有;錢是IOU,美元不停印,債自然不斷升   若這遊戲停,全球經貿增長都會停;若美債爆,大多數人財富都歸零。眾持份者,會否讓此發生?何況有權叫停的是買家──美國。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2 months ago

The Debt Crisis That Never Came: A Long-Standing Misconception in Economic Theory

In the Face of Economics, AI Only Brings Quantitative Changes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9日經濟學面前 AI僅量變 社長問道,既然說到AI這麼萬能,能算盡供求,那日後是否可取代傳統價格機制,毋須以之為訊息傳導工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家之AI豈能全知?不知就要試價。  數個月前當AI股價仍處高峯時,不少人為了合理化其巨額投資而神化AI的實力;經歷這幾個月後,開始清醒點了。回顧人類歷史,由人力手作到工具使用,到機械化、電動化、電腦化……統統都是技術突破。這些都大大改變了生活,但經濟模型不變。   經濟最基本框架是供、求,所涉的度向是價、量,要了解的是(生)產、消(費)和交易,就是這麼簡單;管他有、無技術,科技高、低,都是這個框架。解這些難題,不外於人性需求無限和物資有限下作優化,AI會影響求解,但無改變這優化大框架。   AI可短時間內獲得並處理大量資料,只是快和多得很,但跟人肉法無本質分別。這無改變模型框架,只是加進新變項,甚至視乎情況連變項亦毋須增加而只微調參數。例如AI短時間內大增生產或提供服務,這只改變生產函數,成本低了僅屬求解結果。   上次科技革命在1990年代末,上世紀末的十五年美國GDP按年增長平均3.4%,但本世紀初頭十五年僅2.0%,增長不升反跌。這兩段時期的失業率分別5.9%和6.4%,也沒結構大升。好的框架經得起歲月洗禮,別隨意揚言今時不同往日。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2 months ago

In the Face of Economics, AI Only Brings Quantitative Changes

If Trade Wars Cause Mutual Damage, Why Do They Persist?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22日貿戰若雙損 緣何戰不斷 和雙贏,戰雙輸,打真軍、貿戰皆然。話雖如此,人類史上戰爭卻從無間斷。  難道那些勸停戰的諾獎得主都是錯的嗎?他們沒錯,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經濟效率,及因而達至的柏拉圖最優,但結局並不唯一。設二人若不交易各無所得,交易共得最多10元。那麼各得5元最優,而一得9.99元另一得1仙也最優。惜世上從無公平過。   特式貿戰是啥邏輯呢?顯然是要將本來美國得9其他得1的格局,改變為美國得9.9而其他得0.1。打貿戰的過程肯定效率不高、絕非最優,但打完後可邁向另一最優;打真軍的道理相若。此乃緣何人類明知自相殘殺不好也不斷自相殘殺,是為競爭之本。   柏拉圖最優源於完美競爭的假設,惜這假設現實上從無出現過,正如假設無磨擦力F = ma,但宇宙間根本從無這種絕對真空。除了完美假設太完美外,還有競爭本義──自相殘殺。經濟學不是最愛玩極大化嗎?能毁滅對手全取所有,這不是極大化麼?   貿戰雙輸只是過渡現象,除非永遠處於過渡期,否則放眼長遠,這也可是極大化。貿戰會否不是過渡而是永續下去,一如某些論者指這非手段而是目的?請君看看歷史,人類雖不斷發起戰爭,但沒有單一場戰爭可永打下去。百幾巴仙關稅,總有一邊倒下。   貿戰不符經濟邏輯?愛因斯坦也出錯,誰說諾主一定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3 months ago

If Trade Wars Cause Mutual Damage, Why Do They Persist?

The Decline of China: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15日中國的衰落 撰於經濟學 社長開題:何以中國經濟增長受制。他懷疑是戶口制度作怪。愚見以為應是制度,但不限於戶口。戶口制度最主要妨礙人口流動,但似未見有經濟理論指這極其重要。  中共雖曾有三分一世紀掛羊頭賣狗肉地走資,但歷屆元首敵不過戀棧權位的人性,結果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官民上下皆貪。經濟主張的貪錢是好事,但大陸是貪污,加上獨裁,哪有經濟效率(非指大陸速度)可言?效率欠佳,自然沒有柏拉圖最優。   去年諾獎正是表揚這制度因素,且更劍指中國;可重溫敝欄剛半年前一文,不贅。中共誤以為壟斷製造、大練晶就可托經濟,殊不知四十年前日本亦然,結果有目共睹。   兩世紀前發起工業革命的英國和卅年前發起科技革命的美國,確有先發經濟甜頭。今輪革命由中國帶頭嗎?還請看看DeepSeek是怎弄出來。雖然各國終會受惠於革命,但只有帶頭的才贏家全取,科學和技術本質如此。   話說回頭,這些革命靠食腦,要自由土壤才能孕育。獨裁暴政下豈能容這些頂尖人才?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Ka Chung Law

3 months ago

The Decline of China: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Depression Due to Tariffs

Please refer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Ka Chung Law

3 months ago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Depression Due to Tariffs

Copyright ©2025 Fortress Hill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