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宏觀經濟學
《紅藥丸雜誌》專欄〈一名經人〉2025年4月8日蕭條因關稅 是否有理據 中美互開幾成關稅實已變相禁運。坊間將之跟大蕭條比,謂有過之。果真如此? 宏觀經濟之父凱恩斯就是那年代人物,其巨著《通論》正是解釋經濟週期的始祖。此著1936年面世,理論源於大蕭條,但框架不是關稅貿易戰,而是廣義的整體供求。能流芳百世、千秋萬代的理論,不會只針對單一政策如貿戰關稅,而是具廣泛解釋力。 當今的經濟週期理論也以此為框,即以整體求過於供變整體供過於求為下跌週期,管他放緩、衰退、蕭條定大蕭條,只是程度之異而非本質之別。要出現蕭條甚至大的,事必先有瘋狂的求過於供再變為失控的供過於求;速度雖然嚇人,但重要的是深度。 要有深度的需求過剩到深度的供應過剩,史上所見多是信貸泡沫所致。舉凡投資,必有借貸,即槓桿比例大於1(1元本做超過1元生意),甚至遠大於1。只有遠大於1才會有這深度。當這深度達物極須反時,牛頓第三定律可有效解釋其飛得高跌得痛。 關稅呢?首先這完全不涉借貸,槓桿是0。其次當關稅足夠高時,禁運一樣清零,但零的只是進口,而進口多只佔消費一小部分。當今99.99%以上的貨品無話沒誰不行,不買這國可改那國,甚至自製亦可,貴了是必然的,但沒去槓桿下卻不至於大蕭條。 再講,說不定諸國跪低肯傾,對等關稅反而或清零!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3 個月前
社長開題「人工智慧和數據革命下的新現代經濟學」。上網找,即見今屆諾獎得主Daron Acemoglu研究不少。未揭曉前,還打趣說既然今屆醫學、物理、化學獎都涉AI,恐怕經濟亦然。果然如此。剛半年前,Acemoglu發表題為「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的工作論文。其實對於不知者而言,AI才要「新」和「現代」的經濟學。不過,學術最高境界不是動輒有新事物、新現象便要新理論,反而是要將之收納於現有框架,如數學和物理界皆有類似的大統一理論架構,因為這樣的理論才是跨時空永恆真理。 Acemoglu並無發明什麼新理論描述AI,模型還是當代宏觀經濟常用的整體均衡,只是將生產函數較為精細地拆開資本和勞動兩瓣,並各自引入任務為本的生產力模式,再容許各類(包括自動化、人機互補、省成本、省人手)AI以不同模式改變這生產力。到最後,AI的角色還是將基礎的人力、物力(資本)投入谷大成為產出,而所量度的,還是全要素生產力(TFP)。當然,AI在各類生產的模式和程度各異,要分開計再總合,這要用上Hulten理論,亦即加總各類生產力的權重正是各類生產的名義GDP佔比。 Hulten理論驟看直觀、常識而已,但其推論也需一翻功夫,而若欠此理論亦無法將TFP拆開引入各類AI計再加總。這正如宏觀理論的微觀基礎要靠Arrow-Debreu理論,其加總模式類似。由此可見,在經濟理論或模型架構上,AI跟歷來科技突破本質一樣,都是將相同投入變得更多產出(或減少投入得相同產出),縱影響生產力的機制有異。 學理上毋須新意,實證上亦不驚人。據Acemoglu數據分析,AI在未來十年於TFP貢獻不逾0.53至0.66%,聊勝於無──此非出自泛泛之輩,而是專研AI的諾獎得主。直觀而言,幾十年前的日本和十幾年來的中國,AI皆屬尖端級數。不過兩國實質GDP增長皆長年偏低或趨跌;日本TFP自1990年起增長歸零,中國的則自十年前起轉跌。 回到AI最強的美國,效Acemoglu以十年計,剔除海嘯六季和疫情八季失常數字,2004/14年美國GDP增長平均2.39%,2014/24年2.55%,可見AI潛在貢獻實在有限。 AI也許顛覆生活,但論經濟則顯然毋須新的理論、模型,甚至效應而言也不新得到哪裏。 羅家聰[email protected]
羅家聰
8 個月前
版權所有 ©2025 炮台山媒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