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盛事的失效
雜誌社長開題:盛事基金的政府失效。關於基金有否私相授受,還待記者去查證,區區沒有消息,只能作經濟分析。 基金名為「文化藝術盛事基金」,顧名思義,文化、藝術(文藝)等本已無甚經濟效益可言,單靠私人市場當然難以持久,若無政府撥款,這類活動自然買少見少。然而,這類活動有其公共財性質,一個城市一旦失去了文藝,不只旅遊業受損,連一般市民的文藝消閒選擇也減,結果是總體經濟效用亦會下跌。 每年三、兩億的這類開支對港府條大數而言不算什麼,整個文化藝術界攤分來說,更是杯水車薪。但問題是,港府強為本來無法衡工量值的文藝活動安插大堆經濟理據,謂製造多少經濟效益云云,則顯然心裏有鬼,生怕世人對「錢往哪去」生疑。事實上 這之所以謂政府失效,從中共、港府的洗腦目的當然毫不失效,失效的是指經濟。經濟效率的概念其實簡單,儼如物理的「出入比」定義。經濟學問的,是花費了若干,是否得到最多?這裏所指得到的不一定是錢,譬如一般經濟效用函數裏頭,除消費外 經濟學所解的多數是受限優化題。書本理論早已推導,假使官民的目標一模一樣,理論上市場決定跟政府獨裁決定是同樣能達至最高效率,因為政府所優化的經濟效用,正是每個市民所優化的總和;星洲或是一例。但當官民同床異夢,尤當政府有私心時 另一縱面失效或曰動態失效,即事前以為上策,事後發現不然,如夜繽紛。當然,於無心為民福祉的政府而言,講效率都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