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杳三
傳媒人、國際關係研究者。
2023年10月,数千名哈马斯武装分子成功突破边防,摧毁几条以色列的村庄,并俘虏大批人质。后续总理内塔尼亚胡不但将哈马斯描述为「新纳粹」,更扬言要取得「全面胜利」,战争随之展开。 现实主义者会说战争是通往和平的手段,所以总有完结之日,但支撑着以色列立国的核心学说,除了有二千多年遭迫害的历史观,更有四面受敌的地缘环境,未来真的如其国父本古利安(David Ben-Gurion)所说,「我们(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有一个深渊,没有什么可以填满」吗? 战争可怕之处总在于可预见但无法避免。1922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被肢解,英国托管其领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和占少数的犹太人欲寻求自决,惟二战后英国从 犹太人经过二千多年的流放返回应许之地,其代价就是被一众敌对国包围,上演地缘的复仇战。刚立国时,以色列除了西面是地中海,其余方位都是敌对国。1948年以 当以色列的生存受到威胁,扩张就成为必要手段。以色列由立国起要不是处于备战,就是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停战,也不是各国停止敌对,只是以时间换取空间 1970年代纳萨将军(Gamal Abdel Nasser)过世不久,埃及渐渐由亲苏,转为亲美的外交路线,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总算开启和平路径,同年代末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无法共处」是一百年前的历史判断,以色列亦由过去被迫害的民族,变成当下的迫害者,对巴勒斯坦人赶尽杀绝。有时战争的理性最残忍之处,是一切
杳三
9个月前
有說中國人與幽默感扯不上關係,至少「幽默」的概念得靠林語堂先生翻譯過來,才開始在華文世界出現和討論。當然幽默感欠奉也離不開民族性和文化,港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既認為幽默難登大場,是輕浮、膚淺和兒戲的表現,但也喜愛幽默帶來的開懷大笑。 幽默是種生活的調味料,人人可以口味各異,諷刺、影射、模仿和語帶雙關⋯⋯但就是不可或缺,尤其面對前路堪憂的社會,開懷大笑既能讓大腦釋放安多酚,又能暫時擱淺現實的無奈感。 林語堂說過,「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不過個人之力弱,在高壓的封閉社會裡,大多只能委曲求全,政治笑話面對暴力 在史大林時期,蘇聯民眾雖接受了政權的全面宰制,被恐懼支配生活,但仍能以玩笑接受無奈的現實。蘇聯時期的笑話層出不窮,既有真實也有杜蓬,但大多都是寫實描繪生活,例如「一個工人早到工廠五分鐘,被控間諜 但苦中作樂不是蘇聯民眾的專利,猶太人面對納粹的苦難時,也留下過以笑抗衡的紀錄。如「蓋世太保正準備槍斃幾個猶太人時,走來一名軍官。「他對其中一人說,『你看起來有點像雅利安人,所以我給你一個機會,我 先賢說言論和思想自由是天賦權利,但此是理想而非現實。人們受制於政治和社會的高壓環境,只能以冷嘲熱諷的方式說出意見和想法。當正經談事的權利不再,調侃就成為弱者唯一的武器。奧威爾認為「每個笑話都是微 當然,玩笑不是蘇聯和納粹倒台的原因,但幽默的笑話卻令人在現實保持清醒,在順從與反抗之間避免麻木和犧牲的陷阱。這倒是一種亂世的生存策略。 Cover Photo: Gnomon Wise - Research Institute
杳三
3个月前
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若用歷史觀點解釋,歷時三年多的俄烏戰爭雖然是蘇聯解體的延後故事,但並不符合魯迅對悲劇的定義,畢竟那時共產主義的價值早已逝去,毀滅的只有苟且的社會秩序。 對普京來說,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一場俄羅斯人真正的悲劇是蘇聯解體;但是來到21世紀,那場悲劇卻是烏克蘭經過幾世紀的流血衝突、被外國統治和分裂後,繼續成為東西歐不同價值觀的磨心。 俄烏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當時斯拉夫族群定都基輔為中心。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一世皈依東正教,並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克森尼索接受洗禮。所以普京說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同一民族,一個整體,就是建基這個時 可是,兩國在同一時光,亦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意識。基輔羅斯公國成立後,烏克蘭就不斷在被佔領和光復之間來回折返,先有13世紀蒙古人的征服,然後是16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從西面入侵,17世紀帝俄先取得聶伯河東部 沒有史太林策劃的飢荒,也許烏克蘭的民族主義不會如此熾熱。1917年共產革命後,烏克蘭要到1922年才完全併入蘇聯統治。1930年代初,蘇聯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場,導致農作物欠收,史太林索性掏空烏克蘭的儲糧,調回母國 俄烏戰爭不是一場對等戰爭,前者為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威脅到自家後庭,所以先發制人,權謀是戰爭的本質;但後者對着強權不屈不朽,捍衛自主和獨立的價值,那怕成為一場悲劇,也要將拒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才是悲劇的價值 Photo: The Holodom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onsortium (HREC)
杳三
3个月前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舉行,政治菁英、知識份子皆懼怕特朗普捲土重來,再有四年時間破壞既有的國際和政治秩序。政治最忌不確定性,使至特朗普的善變和極端作風來得嚇人,但在口沒遮攔的詞令背後,其賣座之處是植根在傳統的孤立主義。 從1789年到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二戰,美國外交上一直奉行孤立戰略,如前總統華盛頓在1796年告別演說直白地說,美國要可能與外國「減少政治聯繫」,「避免與其他國家建立永久聯盟」。特朗普雖然沒有華盛頓的謹慎和遠見,但其理念也是植根於19世紀末的傳統思維。 美國早年的孤立主義是隱而不宣的外交理念,立國國父皆相信美國在地緣格局安全,東西兩旁有巨大的海洋保護,南北兩面又有友好或可操控的鄰國 舊時孤立主義總能契合不同立場和群體的要求。對現實主義者來說,美國有地理保護可以減少理會大西洋和太平洋對岸的事務;對理想主義者來說即 可以說,到了20世紀中葉美國才扭轉其傳統,特朗普乘勢出現只是傳統的反撲。1940年美國仍盡努力遠離二戰的泥潭,但翌年日本空襲珍珠港 二戰前,美國有長達150多年不願締結軍事聯盟、也不願被集體安全承諾束縛的傳統,就如特朗普一樣喜歡單邊主義的特性。他會質疑讓烏克蘭加
杳三
8个月前
巴勒斯坦人作为世上最大的难民民族之一,半世纪以来家园不断被吞并,只得在难民营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据估算世上有917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其中约836万居于邻国、81.2万人仍在国内。 纵然国际法有为巴勒斯坦人确立不可剥夺的回乡权(right to return),但对巴人却如一纸空文,无从申诉。 Nakba,即阿拉伯语的“灾难”,是指以色列建国期间(1947至49年),犹太复国主义的民兵和军队将约四分之三的巴勒斯坦人,从其家园和土地上暴力驱逐,好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以犹太人为多数的国家。今天有人称上述强制迁徙为种族清洗,但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这只是“人口转移”,仿佛只有他们曾经被种族清洗。单是 难民数字就是以巴冲突最佳的见证者。在836万国际难民中,分别有230万人在约旦、57.6万人在叙利亚、48.5万人在黎巴嫩,以及逾150万人在加沙,88.7万人在约旦河西岸,后两者皆是被军事占领和管制的地方。他们大多都以无国籍的身份,生活在半永久性难民营,只能长期依靠联合国人道救援物资生存,同时也为接 原则上,一个人回归其祖国是基本人权,但又是寻常得遭人忽视的权利。巴勒斯坦人不仅是申诉个人的回乡权,更罕见的需集体行使的民族权利。虽然早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人权宣言》第13条,已写道“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但权利终归是理念,谈到现实就能成为取舍之物,如同联合国的第一 可是,1940至1960年代那20年,以巴冲突愈演愈烈,前者在1967年的战争更占领整个历史上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造成多达50万人的大逃亡。联合国开始改变立场,将巴勒斯坦人视作“难民”的处理眼光,变为承认这是关涉民族存在和自决的问题,也在《237号决议》里促请以色列政府,给予因战事逃离地区的居民回归便 家园是个人立足世界的基础,人被战争等外力在土地上连根拔起,犹如处以极刑。早在11世纪的《大宪章》年代,回乡权已隐含“从陆路和水路平安出入我们的王国”一句话内,人的行动自由是早于和先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出现,可是至臻的权利理念还需要人们不断重提、争取,才不会使“弱者说权利、强者说权力”之话成为真理。
杳三
9个月前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警示,從不適用於政治人物。若要了解特朗普的底蘊,只需要「觀其行」就夠。現年78歲的特朗普曾表示,想三度或四度出任總統並非玩笑,但近日又改口否認正在考慮再次競逐白宮。政客只是投機份子,選不選,還得看屆時的支持度有否勝算。 現在特朗普表態沒有參考意義,一如地球另一端也有人說「N屆不參選」後,卻抵受不住權力的誘惑。幸好美國競選總統的資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憲法決定,即使特朗普最後戀棧權力,欲再改口,亦得視乎憲法的制約範圍。 雖說美國現有《第22修正案》限制總統任期,但1951年前只是不成文慣例,國史上亦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連續四任美國總統,但這例外 1944年限制總統任期再次成為討論焦點,雖然是由共和黨人挑起,但也有不少民主黨人認同國父華盛頓當年以身作則,以八年任期為限,防止暴政抬頭的先例。隨着FDR去世以 如果特朗普欲爭三任總統,理論上至少可循一路去鑽憲法的空子。《第22修正案》僅明確禁止某人「當選」(elected)超過兩屆總統,而不是「繼任」(successi 當然,這種沙盤推演的情況未經憲法檢驗,正反雙方皆引援修正案和條文釋義,支持其論點。至少現在特朗普只是上任百日餘,大有時間扭轉一路下跌的民望。 但是政客的話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特朗普說2028年不參選,有誰會信? Cover Photo: trumpstore.com
杳三
2个月前
特朗普瘋狂大增對等關稅,環球市場大亂,港股上演「黑色星期一」。特朗普無疑是反全球化的代表人物,但或多或少選舉策略,而非意識形態信仰。可是,最近就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亦警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 歷史裡,每個階段的全球化皆有退潮期,就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般自然,兩者乃共生之物。然現在的全球化只是間場的倒退,還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撇除全球化尚未真正開展,但有跨大陸商品貿易的絲路時代和香料之路(7至15世紀),15 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是東西方真正連結的起始。哥倫布意外發現美洲,除了間接滅絕原住民的性命和文化,亦將薯仔、番茄、咖啡、煙草和朱克力等作物引進歐洲。 誠然有人不視大航海時代為全球化,部分是源於歐洲帝國建立的全球供應鏈,是由殖民主義和奴隸制支撐,而當時全球經濟仍非緊密相連,至少明朝有海禁,嚴格禁止民眾對外通商,所以世界只是部分連結起來。從當代觀點看,大航海時代反對全球化的人,至少有反對高壓剝削和殖民制度 現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於工業革命,由大英帝國主導國際秩序,蒸汽機、織布機等科技推動貿易。可是,1914年一戰爆發,中斷人們對繁榮和未來的憧憬(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然後在兩次大戰期間,美國大蕭條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崩潰,保護主義抬頭,貿易中斷,時勢成就納 戰爭破壞一切秩序,也讓重建變得容易。二戰結束,美蘇兩大霸權分別主宰東西方陣營,美國借汽車、飛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引領資本主義陣營形成全球貿易鏈,成為局部的全球化進程;鐵幕後的國家則靠共產信仰和恐懼維繫。隨着中國改革開放、柏林圍牆倒塌和蘇聯解體,全球化終於 搬出全球化極簡史出來,只想說明每個全球化階段,必然存在反對者,就像一股反作用力,試圖逆轉趨勢;但是全球化不一定是全球範圍,即使有國家選擇自我孤立,也只會構成阻力,不必然會影響歷史方向。所以說在特朗普時代全球化將會壽終正寢,難免只是悲觀的觀點。 Cover Photo: AP
杳三
3个月前
拜登的任期將過,雖然因健康無法爭取連任,但至少也沒被彈劾。這四年來拜登經常語出驚人,曾經在國情咨文將「烏克蘭」說成「伊朗」,又在華沙的演講裡即興評論普京,「在上帝的份上,這個人不能繼續掌權」、更說過普京「顯然正在伊拉克戰爭中敗陣」(烏克蘭)⋯⋯拜登的失言不論是因腦退化還是口誤,在媒體的渲染下已成笑柄,但以四年任期來說其外交政續算是合理有餘。 即使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明白,不論拜登如何推翻前任特朗普的決定,後者回歸的機會亦不低。拜登在上任首天即讓美國重返世界衛生組織和《巴黎協定》,就是要釋出支持多邊合作的重要,一改前任單邊主義的作風。 就美國的亞洲戰略目標而言,每步外交都是為了圍堵中國而走,雖然與 廿年來,華盛頓一直強調亞洲在本世紀的中心地位,並希望將美國的外 雖然美國多年來在地投入巨額資金,建立國家警察、軍隊,解放女權、 但最失敗的外交政策就是現時的以巴戰爭。即使美國已全力促成停火, 媒體的渲染下,拜登像個八旬老翁屢在重要場合失儀,形象觀感嚴重受
杳三
8个月前
每個大國都自認有勢力範圍,只容得下自己干預別國內政,絕不接受其他國家插手攪局。俄羅斯自視其勢力範圍為前蘇聯地帶,要不普京就說不會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一直想振興祖國榮耀。2000年初普京未站穩陣腳,阻不住部分東歐國家「脫俄入歐」,但俄羅斯2008年入侵格魯吉亞、2022年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證明,未來一個都不能少。 可是小國的政治悲劇,總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摩爾多瓦早前舉行總統選舉暨入歐公投,親歐派以50.39%勝出,若結果獲最高法院確認寫入憲法,該國最遲有望於2030年加入歐盟。摩爾多瓦設法擺脫俄羅斯的魔爪,愈來愈似2014年後烏克蘭的影子。 自摩爾多瓦1991年獨立後 除了普京的帝國野心,摩爾多 21世紀俄羅斯的賣座只限於 摩爾多瓦的命運是俄烏戰爭後 畢竟小國的命運只能在大國之
杳三
9个月前
世上總有些黑暗角落不為人知,是政府用於秘密作業。過去數月有外國記者一直申請去鳥不生蛋的島嶼——迪戈加西亞島,即英屬印度洋領地查哥斯群島的主島,去報道泰米爾人申請庇護的判決,但英國政府首先反過來提出司法挑戰,試圖阻止記者參加聽證會,搞到終審法庭後敗訴,美國又跳出去說不會提供食物、交通和住宿,試圖再以行政手段阻止採訪。當然地理位置偏遠最好用來埋藏國家的黑暗秘密。 迪戈加西亞島埋藏的故事,不只是泰米爾人被困在島上三年的處境,還有美英兩國的地下軍事協議和活動。查哥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西面是毛里裘斯、北面是馬爾代夫。群島自16世紀由葡萄牙航海家發現後,一直是帝國主義時期的戰略要地。拿破崙戰爭後,法國
杳三
9个月前
健康的經濟循環就像脊髓,支撐國家繼續運轉。歷史上不少國家的經濟崩潰後,政治秩序也隨之解體,如一戰後的威瑪共和國,又或穆加貝時期的津巴布韋。雖然戰時經濟運轉對政治的影響需要時間才浮現,但俄烏戰爭已逾兩年半,普京還在,烏克蘭也尚未倒下,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如果西方還寄望以經濟壓力迫使俄羅斯嗚金收軍,看到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大概會更感悲觀。 日前克里姆林宮已批准2025年至2027年的財政預算案,來年的軍事開支將驚人地增加25%,達到1,400億美元,創下後蘇聯時期的新紀錄,也意味着即使俄烏戰爭即將完結,未來三年的軍備開支亦會保持在高水平。俄羅斯作為世界最大的油元國之一,龐大的天降橫財讓其能夠抵住
杳三
9个月前
版权所有 ©2025 炮台山媒体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